二、典型病案

二、典型病案

1.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 患者男,73岁,左眼磨痛伴畏光流泪10天,点抗生素滴眼液治疗无好转,于2008年6月2日就诊于我院。查体:右眼视力0.4,左眼视力手动/眼前;左眼睑红肿,睑缘及结膜囊内可见大量黄色脓性分泌物,球结膜充血、水肿,角膜水肿,角膜中央偏下方可见直径6mm的圆形灰白色溃疡,溃疡表面有黏性坏死组织,前房1/3积脓;舌红,苔黄,脉数。角膜刮片细菌培养提示铜绿假单孢菌感染。西医诊断:左眼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前房积脓;中医诊断:左眼凝脂翳,黄液上冲,证属热毒炽盛。西医予抗感染、营养角膜治疗,并予降眼压药物预防角膜穿孔。中医以泻火解毒为法,药用:黄芩15g,金银花15g,野菊花15g,紫花地丁15g,牡丹皮15g,赤芍15g,天花粉15g,生黄芪30g,炒苍术、炒白术各20g,生大黄6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用药7天后,左眼睑红肿消退,结膜充血、水肿减轻,结膜囊分泌物及前房积脓减少。上方去黄芩、紫花地丁,加密蒙花、谷精草各10g。继服7天,患者左眼角膜水肿减轻,溃疡减小,前房积脓消退,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数。证属气阴两虚、正虚邪恋,治予益气养阴、扶正祛邪,药用:生、炙黄芪各50g,西洋参10g,炒苍术、炒白术各20g,茯苓15g,薏苡仁15g,赤石脂10g,密蒙花10g,谷精草10g,桔梗10g,甘草10g,水煎服,日1剂。继服7天,患者左眼赤痛缓解,角膜周边透明,溃疡局限。后经4个疗程约2个月中药治疗,溃疡愈合,角膜斑翳形成,因病灶位于角膜中央,患者左眼视力始终未再进一步提高。

: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是一种破坏速度极快的角膜疾病,以大范围的角膜溃疡形成及基质溶解为特征,最终导致角膜溃疡穿孔和患眼失明,在中医学中属“凝脂翳”范畴。患者外感风热,入里化火,邪火炽盛,热毒上攻,故黑睛翳陷;出现黄液上冲,说明已至病情危重阶段。此时邪毒虽重,正气渐亏,若不及时控制病情,易致蟹睛症等严重并发症。故中药虽以泻火解毒为重,但要兼顾扶助正气,并随病程发展,逐渐过渡为益气养阴为主,扶正兼祛邪,标本同治,方可获良效。

2.边缘性角膜溃疡伴穿孔 患者女,64岁,左眼红伴异物感2个月,于外院诊断为“左眼角膜溃疡”,点抗生素滴眼液治疗无好转,1周前出现左眼热流涌出感伴视物不清,为求进一步诊治,于2013年1月18日就诊于我院。既往患类风湿性关节炎30年,现口服免疫抑制剂治疗。查体:右眼视力0.6,左眼视力0.05;左眼混合充血,角膜鼻下方近周边部可见3mm×2mm半月形薄变穿孔区,虹膜脱出,前房消失,瞳孔变形。伴四肢乏力、胃纳欠佳,舌质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左眼边缘性角膜溃疡伴穿孔;中医诊断:左眼蟹睛症,证属肝经风热、正气已伤。西医予抗感染、散瞳及加压包扎治疗。中医以益气养阴、祛风清热为法,药用:生、炙黄芪各30g,西洋参10g,白术15g,茯苓15g,薏苡仁15g,赤石脂10g,防风10g,秦艽10g,密蒙花10g,谷精草10g,枳壳10g,炙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服药5天后,左眼疼痛、流泪症状缓解,视力增进至0.25,左眼鼻侧结膜充血,角膜鼻下方薄变穿孔区减小,虹膜嵌顿,中央前房恢复;乏力减轻,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证属肝经风热未尽,正气未复。前方去炙黄芪,加玄参10g,日1剂。继服3周后,患者眼无赤痛,角膜鼻下方粘连性白斑形成,角膜中央透明,视力增进至0.3。

:边缘性角膜溃疡指近角膜缘处角膜基质的半月形破坏性病变,伴随角膜上皮缺损、基质变性以及基质炎性细胞浸润,其主要发病机制与免疫反应引起的组织损伤、溶解有关。溃疡穿孔则属“蟹睛症”,其病机为外感风邪,入里化热,侵蚀黑睛,致黑睛溃破,黄仁脱出,形成蟹睛。本患者发病日久,已至病程后期,机体正气已虚,中药以益气养阴、祛风清热为法,意在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以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故目病痊愈。

(高颖、周剑、韦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