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渗出物

五、渗出物

视网膜和脉络膜渗出物,或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典型的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色素上皮缺损或色素上皮脱离的荧光形态,中医认为乃脏腑经络失调,影响津液之生成和输布,组织发生水肿,日久不消,导致逐渐出现渗出物,或出现视网膜神经上皮、色素上皮损害的荧光形态,属中医学痰的范畴。痰是病变过程中的一种病理产物,其病因十分复杂,凡能引起脏腑功能失调的各种病因,如肺气不宣或脾运不畅,或肾水上泛,都可以引起水湿停滞,湿聚成痰,故痰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其中脾不胜湿,中阳不运,水湿凝聚,是生痰的主要原因。在生理上,脾喜燥恶湿,若有湿郁,脾便成生痰之源。若痰滞已成,则阻碍气机的正常升降,清气不升,浊气上泛,形成视网膜和脉络膜的渗出物,或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色素上皮脱离或色素上皮缺损的荧光形态。临床上常用温胆汤加减(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桔梗、柴胡)为基础方治之。

另一方面,痰又有寒痰、热痰、湿痰之分,而湿痰中又有寒湿和湿热之别,辨证时须根据寒、热、湿之孰多孰少,分别兼用清热除痰、温寒化痰、行气涤痰、渗湿祛痰等法治之。同时,“痰之生因津液不化,液之结乃气机不运”,可见痰之生成与气机是否通畅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治痰先治气,宜在上述治痰诸法中兼以理气的药物,以正本祛源,使中焦健运,气机调畅,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机而畅达,湿无由聚,无湿则痰不生矣。若渗出呈弥漫性,视网膜颜色灰白,多属脾阳不振,健运失常,升降失职,湿浊上泛,治宜健脾渗湿、营运中气以除上泛的湿浊,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之。若渗出物日久不消,全身兼见虚证,乃痰郁滞结不化,邪未尽而正已虚,治疗上须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宜在解郁散结的基础上选加益气养血或滋补肝肾之品,或兼用温经通窜的石菖蒲、细辛、川芎等助其吸收。若属脾肾虚寒所致,可酌加桂枝温阳利水,以助气化。如痰积为寒湿所致,可选加附子、肉桂、淫羊藿、细辛、补骨脂、仙茅,或选用理中化痰丸、桂附八味丸以温化郁结之寒痰,使渗出物得以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