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脾虚湿困
眼底所见:黄斑区色素紊乱,玻璃膜疣形成,中心凹反光消失,或黄斑出血、渗出及水肿。
全身症状:可兼见头重如裹,食少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或舌苔黄腻,或畏寒肢冷,或无明显兼症。
黄斑是瞳神内的组织之一,根据五轮学说,瞳神属肾,统归水轮,即黄斑亦归肾水。王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原有的“五轮学说”已无法系统解释诸多复杂的眼科疾病,倡导陈达夫先生的“内眼组织与脏腑经络相属学说”,认为黄斑属足太阴脾经。因为脾主黄色,《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央黄色,入通脾胃”的理论与之相符;且中医学认为中央广土属脾,黄斑在视网膜正中,故属脾经;黄斑是中心视力最敏锐的重要部位,黄斑能否明视万物全赖精气,而后天之精气主要由脾来化生,正如《兰室秘藏》所云:“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
老年性黄斑变性之初多因脾胃虚弱,精气生化乏源,气血不能上承于目,黄斑失养,故而出现黄斑色素紊乱,中心凹反光消失;脾虚运化功能失常则水湿痰浊之邪内生,上犯目窍则黄斑玻璃膜疣形成,视物昏矇不清;湿邪蕴久化热,灼伤目络则见黄斑出血;痰湿之邪郁结目内则见渗出、水肿、增生或萎缩。因此,治疗本病首当顾护脾胃。根据内眼所见及全身兼证,脾虚湿困者以三仁汤加减(薏苡仁30g,蔻仁、杏仁、木通、浙贝母、炒山楂各15g,法夏、郁金各15g);脾虚湿热者,以三妙散加夏枯草10g,泽泻、猪苓各15g,茯苓20g;脾胃气虚者以四君子汤加减(泡参、山药各30g,茯苓、炒山楂、鸡内金、炒谷芽、炒麦芽各15g,白术10g);脾胃虚寒者以附子理中汤加减(制附子、干姜、郁金、砂仁、白豆蔻、白术各10g,吴茱萸、益智仁各20g,人参、白芍各15g,甘草3g)。
病案:患者,女,66岁,2001年8月16日就诊。感双眼视力渐降半年。检查:VOD0.6,VOS0.1,双眼前节(-),左眼晶状体皮质灰白色混浊(+++),眼底不能窥进。右眼晶状体周边皮质轻度混浊(+)。眼底:乳头界清、色淡红,黄斑区色素紊乱,玻璃膜疣,视网膜后极部轻度水肿,少许渗出。舌淡,苔白腻,脉弦。诊断:右眼老年性黄斑变性;双眼老年性白内障。证属脾虚湿困,方用三仁汤加减:薏苡仁、瓜蒌仁各30g,蔻仁、山楂各15g,通草、砂仁各5g,厚朴、木通、浙贝母、郁金各10g,广木香20g,每日1剂。半月后复诊,右眼黄斑水肿已消失,VOD0.8,病人要求手术治疗白内障,暂停服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