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典型病案

三、典型病案

病案1:李某,男,53岁。主因右眼视力下降伴视物变形2个月,于2009年10月19日就诊。患者于2个月前突感右眼视物模糊,伴视物变形,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右眼黄斑变性”,给予维生素E、烟酸酯及肌苷治疗,未见明显改善。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就诊。刻下症:右眼视物模糊,视物变形,患者常感头晕耳鸣,腰酸乏力,心烦失眠。舌质暗红,少苔,脉细弦,尺脉细弱。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1、左眼1.0,右眼视力矫正不提高。双眼晶状体周边轻度斑条状混浊。眼底检查:双眼视盘色红界清,动脉细,静脉迂曲。右眼黄斑部有不规则淡黄发灰的病灶,其周围色素紊乱,硬性渗出多,黄斑区颞侧及下方出血超过拱环范围。左眼黄斑中心凹反光不见。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示右眼黄斑区边界不清的强荧光,其颞侧和下方可见大面积荧光遮蔽。西医诊断:①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初发期);②右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医诊断:①双眼圆翳内障;②右眼视直如曲。辨证为肝肾不足、精亏血瘀。治法:滋补肝肾、活血化瘀。处方:生地黄15g,熟地黄15g,赤芍10g,白芍10g,当归10g,丹参10g,黄芩10g,五味子6g,太子参10g,女贞子10g,枸杞子15g,槐花10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服用三七粉3g,每日2次,用药汁冲服。

2009年11月1日二诊:患者自觉服药后精神好,耳鸣、头晕减轻。视力:右0.12,左1.0。眼底检查可见右眼黄斑下方出血减少。舌质暗红少苔,脉细。原方加虎杖10g以加强活血化瘀之力,继服30剂。

2009年12月1日三诊:患者自觉视力稳定,右眼看直线仍变弯。视力:右0.3,左1.0。眼底检查可见右眼黄斑出血大部分已被吸收,仍残留部分硬性渗出。FFA示黄斑区强荧光及周围荧光遮蔽面积明显减小。

病案2:张某,女,52岁。主因左眼视物变形1个月,于2010年3月12日就诊。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突感左眼视物模糊,伴视物变形,当地医院诊断为“左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就诊。刻下症:左眼视物模糊,伴视物变形。患者平日畏寒,喜热饮,食欲好,大便不成形。舌体胖大,苔薄白,脉细弦,尺脉细弱。眼科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0.3,左眼视力矫正不提高。双眼晶状体透明。眼底检查:双眼视盘色红界清,动脉细,静脉迂曲。右眼黄斑中心凹反光不见,左眼黄斑部可见圆形灰色暗区、中心凹反光不见。外院行OCT检查示:左眼黄斑区神经上皮脱离。西医诊断:左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医诊断:左眼视直如曲。辨证为脾虚气弱、气不摄血。治法:补气摄血、利湿消肿。处方:生黄芪30g,炒苍术20g,炒白术20g,茯苓15g,泽泻15g,生薏苡仁15g,车前子15g,丹参15g,陈皮10g。15剂,水煎服,隔日1剂。

2010年4月12日二诊:患者自觉畏寒症状好转,视力有所提高。视力:右1.0,左0.4+2。眼底检查:左眼黄斑区色暗,隐见圆形暗区,中心凹反光不见。OCT示左眼黄斑区神经上皮脱离有明显好转。处方:当归15g,红花10g,丹参10g,枳壳10g,陈皮10g,炒白术20g,生黄芪15g,炙黄芪15g。30剂,水煎服,隔日1剂。

2010年6月12日三诊:患者自诉全身无明显不适。视力:右眼1.0,左眼0.5。眼底检查:左眼黄斑区色暗,中心凹反光不见。

:案1中患者为中老年男性,病程2个月,处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初期,中医辨证为肝肾不足、精亏血瘀,西医检查结果相当于湿性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初诊时以滋阴补肾汤滋补肝肾、活血化瘀;二诊时在初诊方初见疗效的情况下,在原方基础上加虎杖以活血化瘀;三诊时患者右眼视力明显提高,眼底病变亦部分吸收。可见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贵在辨证精准,效不更方。案2中患者亦为新发病例,除眼科检查所见相当于湿性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后期外,患者全身脾虚症状明显,故初诊仿五苓散方义,加车前子、薏苡仁等以健脾利湿,二诊仿补中益气汤方义,以健脾益气、补益中州。治疗处方始终不离脾虚进行辨证论治,效果较好。韦教授认为,治疗本病除参考专科检查结果进行局部论治外,尚需结合全身症状及舌脉进行全身辨证论治,才可取得满意效果。

(吴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