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国士针灸治疗眼科疾病经验

肖国士针灸治疗眼科疾病经验

笔者从事眼科临床30余年,喜用针灸治疗眼疾,常获桴鼓之效。谨守内外障辨证施针,凡外障症见红赤、肿胀、疼痛、流泪、羞明、湿烂、瘙痒、翳膜等,以泻为主,可选睛明、攒竹、太阳、合谷四穴为基础,酌情加用1~2个其他相应的穴位,如气轮病变,实者加太渊,虚者加曲池;肉轮病变,实者加头维、解溪,虚者加足三里、三阴交;血轮病变,实者加少冲、后溪,虚者加养老、支正;风轮病变,实者加太冲、行间,虚者加肝俞。

凡内障症见视物昏矇、薄纱笼罩、云雾中行、黑花蝇飞、蛛丝飘动、视正反斜、视静为动、视赤为白、闪光、暴盲等,应以补为主,可选用睛明、球后、光明、足三里、耳穴眼、目1、目2为基础,再酌情加用其他相应穴位,每次取眼区穴1个,下肢及耳穴各1个,分两组交替使用,10天为一疗程。头痛加太阳,眉棱骨痛加攒竹,后颈痛加风池,有肝肾不足的全身症状者可加肝俞、肾俞,一般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这种随证选穴为主,实行远近、前后、上下、左右穴的方法有利于发挥针效,历代医家都很重视。如《席弘赋》载有“睛明治眼未效时,合谷光明安可缺”。《针灸聚英·杂病歌》载有“凡人目赤目窗针,大陵合谷液门临,上星丝竹空攒竹,七穴治之病绝根。”《百症赋》载有“目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目觉惶惶,急取养老、天柱。”这些配穴处方就是于眼部取穴之外又配远离眼部的穴位。由于四肢与头面、躯干之间存在着“根”与“结”、“本”与“标”的经络联系,实行远近、上下、前后、左右配穴,更有利于激发经络的调整功能。慢性眼病开始治疗时可取眼区穴2个,其他部分的穴位1个;待症状改善后,改为眼区穴与其他部位的穴位各1个,以巩固疗效。在取眼区穴位时,亦可取上与下、内与外配合。且穴位要定期轮换,因为针与灸都是通过激发机体的反应机能而起作用的,刺激的质与量要适合机体的机能状态,随时作适当的更换和调整,以免穴位的敏感度降低而影响疗效。如病情复杂、疗程长者,可选2~3组穴位交替使用,订立治疗方案,严密观察;还要注意体质、病情、部位、时间、器械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针刺疗法运用于眼科的病种很多,尤以目系病变的疗效最为理想,往往针后立竿见影,可以提高视力一至二行。如一位姓刘的男性青年,系经络敏感人,左眼患球后视神经炎,丧失光感已月余,眼底检查仍为正常。当第一次针刺光明穴时,自觉有一般电流直传眼部,光感立即恢复,连针15次后视力恢复正常。

针刺治疗眼病时,眼周的穴位不可少,尤其是睛明(包括上下睛明)穴更是经络汇集治疗眼病的要穴,但许多患者和医者对取眼周穴位经常有胆怯心理,这也难怪,因为古有“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刺眶上(目眶)陷骨中脉,为漏为盲”(《素问·刺禁论》)的失败教训。其实不必害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谨慎从事,稍压移眼球,沿眶缘刺入,留针不捻转,自然可保平安。吾针刺眼周穴已逾千例而无一失。

(肖国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