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病机
2025年08月10日
一、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消渴目病属“内障”范畴,其特征是外不见症,从内而蔽之。历代医家较为一致认为,本病是由消渴发病日久,肾阴亏损,肝失所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目,目失所养则不能视,发生内障、雀目。其主要病机为阴虚燥热,久则耗气伤阴,气阴两虚,阴阳失调,气血不和,气虚则血瘀,瘀血内停,络脉失养导致久病难愈。病变过程中常伴阴虚致瘀,气虚致瘀,痰湿互结,虚实夹杂,使病变丛生。
孙河教授经多年的研究认为,本病存在由阴虚热盛→气阴两虚→气滞血瘀的演变过程,其中气阴两虚、瘀血阻滞为多数患者的主要阶段证型。在此过程中,其视网膜病变的眼底改变呈加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阴血久亏、伤及气分、阴损及阳、阴虚致瘀的病机。孙教授认为,血瘀伴随本病整个发展过程且渐趋严重化,本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始终与血瘀关系密切,辨证论治时既要重视全身主症,但也不可忽视眼局部的血瘀兼症,即《血证论》所谓之“离经之血,即为瘀血”。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医林改错》记载:“血受热,则煎熬成块。”消渴阴虚内热,煎灼津液阴血,血液黏滞,血脉闭塞而成血瘀,可谓阴虚致瘀。总之,本病病位在目,主要病机为气阴两虚,因虚致瘀,血瘀又是诱发和加快本病发展的病理基础,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本病的证候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