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从其他证据辨

四、从其他证据辨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的辨证谚语,如“肥人多痰,瘦人多火”“久病多虚,新病多实”“久病多瘀”“久病入络”“小儿脾常不足,老人阴常不足”等,均是指导辨证用药的依据。其中年龄特征在眼底病辨证中运用最多。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生理病理特点,小儿脾常不足,故凡眼底退行性病变以补脾为主,而不是补肾,常用补中益气汤、助阳活血汤治疗视神经萎缩及青少年黄斑变性。老年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朱丹溪在《阳有余阴不足论》中引申《黄帝内经》旨意,指出“年至四十,阴气自半”“男子六十四岁而精绝,女子四十九岁而经断,夫以阴气之成,止供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所以老年性眼底病多以阴虚为本,责之于肝肾,肝之阴阳失调则多表现为肝阳偏亢,出现阴虚阳亢的病机。自拟滋阴潜阳汤(生地黄、熟地黄、黄精、钩藤、枸杞、石决明、牡蛎、白蒺藜、菊花、夏枯草)即根据此病机而设,以此加减用于多种老年性眼底病,如视网膜动脉硬化、视网膜出血、黄斑部出血、视网膜静脉栓塞、老年性早期白内障等,均有较好效果。

以上辨证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大多是综合运用,互相参照,因而能更有效地提高眼底病辨证的准确率。

(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