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的中医治疗

四、术后的中医治疗

术后除出现不同程度的眼部证候外,患者可兼有口干口苦、夜卧不宁、烦躁多梦、纳呆便结等全身证候,多表现为实证或虚实夹杂之证。根据不同的证候,结合现代检测指标,综合分析,按照证候的轻重缓急确定理法方药,目的是减轻术后反应,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1.风邪乘袭 眼部疼痛,怕光流泪,眼睑肿胀,眼部充血或结膜水肿。治宜除风益损、清热散瘀,用除风益损汤加减。若疼痛剧烈,可加郁金、乳香散瘀止痛;角结膜水肿明显者,酌加蝉蜕、琥珀末以退翳明目。

2.肝胆火炽 眼部刺激症状明显,眼部充血,房水、玻璃体混浊,视网膜水肿及渗出。兼见头痛,眼胀,烦躁易怒,胁痛,耳鸣,口苦咽干,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治宜清泻肝胆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若头目疼痛、呕吐者为肝火上冲,加生石决明、川芎以清肝行气、活血止痛;若前房积脓,属邪毒入侵者,选加紫花地丁、野菊花、蒲公英等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也可选用龙胆泻肝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等,或用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静脉滴注。

3.气滞血瘀 常见于术后前房、玻璃体积血、脉络膜视网膜出血、眼部缺血、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皮质残留、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或眼部组织水肿、渗出兼血瘀者。舌苔白,脉弦。治宜疏肝解郁、行气活血,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早期出血,选加仙鹤草、生蒲黄等以凉血止血;若目干咽干,苔黄脉数,为肝郁化热之象,选加栀子、牡丹皮等以清肝之热;若视网膜或黄斑部水肿显著,乃水湿停滞不行,选加琥珀末、木通以利水明目。也可口服血竭胶囊,或选用川芎嗪、复方丹参、葛根素等注射液静脉滴注。

4.肝脾湿热 前房纤维素性渗出,玻璃体棉絮样混浊,视网膜水肿渗出,兼见头重胸闷、神疲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濡。治宜清热利湿,用三仁汤加减。或兼用茵栀黄注射液等静脉滴注。

5.气血两虚 前房恢复迟缓,低眼压,或兼见面色无华,心悸怔忡,短气懒言,体弱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宜补气养血,用十全大补汤加减。气虚偏重者,重用黄芪、党参;血虚明显者,选加鸡血藤、首乌;若心悸失眠,选加酸枣仁、夜交藤等。或用十全大补丸,也可选用黄芪注射液、参脉注射液静脉滴注。

眼科术后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与气血失调、瘀血滞留的病理改变相似,宜在辨证治疗的基础方中加入活血通络之品,配伍适量的理气药,使气机调畅,可选用丹参、泽兰、香附、郁金等。活血通络诸药有加速渗出、出血的吸收及消散和减轻眼组织水肿的作用,有利于减轻术后反应,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6.其他治疗 患者术后容易出现眼部剧痛、呃逆不适、恶心呕吐、小便潴留、腹胀便秘等症,严重者常诱发眼内出血、创口裂开等,必须及时处理。针灸等治疗常收到良好效果。若眼部疼痛甚者,以活血通络止痛为治法,取大肠经、膀胱经、胆经、三焦经穴为主,用泻法;体虚者配合灸法。若恶心呕吐、腹胀便秘,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治法,取胃经、三焦经、膀胱经、肝经、胆经穴为主,用泻法。若呃逆不适,用指压法,以左、右食指尖同时按压双侧翳风穴,持续按压至呃逆停止。若少腹胀满、小便潴留,取肾俞、膀胱俞、三阴交、中极等穴,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并配合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