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其他证据辨

二、从其他证据辨

所谓证据就是辨证的依据。喻嘉言《寓意草·与门人定议病式》指出:“某年、某月,某地、某人,年纪若干?形之肥瘦长短若何……病始何日?初服何药?次后再服何药?某药稍效?某药不效……”这些季节、气候、地理、性别、年龄、体质肥瘦、起病时间、治疗经过等,都是辨证的依据。古人在临床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辨证谚语,是对某些证据的高度概括,我们在临床上经常运用到的如下:

1.久病及肾、久病多虚 指疾病后期多影响及肾;且病情日久,邪气耗损了正气,正气受伤,成为虚证。临床常用以指导眼底病变的后期及眼底退行性病变的治疗。

2.久病入络、久病多瘀 《素问·痹论》曰:“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是眼底病后期加用活血化瘀药的理论基础。

3.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朱丹溪在“阳有余阴不足论”中指出:“年至四十,阴气自半。”“男子六十四岁而精绝,女子四十九岁而经断,夫以阴气之成,止供给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临床常用以指导老年性眼底病的治疗,如眼底动脉硬化等。

4.肥人多痰、瘦人多火 指肥胖之人多痰湿,清瘦之人多阴虚有火。前者常用以指导眼底渗出性炎症的治疗,后者常用以指导出血性炎症的治疗。

5.新病多实、暴病多实 指病情新起、起病骤然者多实证,常用以指导视力急剧下降的暴盲证的治疗,如急性视神经炎、眼底血管阻塞等。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是中医诊治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对于无症可辨的眼底病也必须遵循这一法则。但如何辨证准确,仍需深入研究。本文虽几经易稿,仍觉不深刻,意在抛砖引玉。

(李传课、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