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黄斑囊样水肿病因病机的认识
2025年08月10日
一、对黄斑囊样水肿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古代文献没有明确提出“黄斑水肿”及“黄斑囊样水肿”的病名。不过到了明代,王肯堂所著《证治准绳·七窍门》有“目内外别无证候,但自视昏渺,蒙昧不清”“谓视直如曲,弓弦界尺之类,视之皆如钩”的记载,以及傅仁宇的《审视瑶函》有“视大为小”等证的记载,皆类似于现代所述“黄斑水肿”的临床表现。中医学认为,黄斑居中,色黄属脾,脾主湿。《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眼底络脉气血瘀滞,水湿凝聚,则出现黄斑水肿、渗出。近代中医眼科学者根据不同证候特点,将本病分属于“视瞻昏渺”“视瞻有色”“视直如曲”范畴,认为目为肝窍,瞳神属肾,肝肾同源,脾主运化,黄斑属脾,本病的发生与肝、肾、脾功能失调有关,痰湿、气郁、精亏是发为本病的主要原因。彭教授认为本病多是由于脾、肝、肾功能失调,气机阻滞,血行缓慢,津液渗于脉外所导致。生理上,脾者诸阴之首,目者血脉之宗,目得血而能视,全赖脾之精气的供养和脾主运化的功能正常发挥才能实现;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肾为水脏,其精气充盛,气化有权,对人体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以及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才能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若脾、肝、肾功能失调,则津液外渗,导致黄斑部的水肿渗出。根据张仲景《金匮要略》“血不利则为水”及《血证论》强调的“血与水本不分离”“血病而不离乎水”“血积既久,其水乃成”,彭教授认为此病病机最终主要在归结于水湿停滞与脉络瘀滞,故治疗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予以祛湿利水、活血通脉等药物加减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