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肾不足、气血失和是发病关键

一、肝肾不足、气血失和是发病关键

唐由之教授认为,老年性黄斑病变的主要表现是黄斑部的出血和渗出,故其标为痰瘀阻结,由于瞳神属肾所主,又“目得血而能视”“气为血帅”,故本病以肝肾不足、气血失和为发病关键。

肾主藏精,乃先天之本;精血不足,不能上濡于目,目失所养,发为视瞻昏渺。《证治准绳·七窍门》指出:“玄府幽邃之源郁遏,不得发此灵明耳。”《黄帝内经》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审视瑶函》指出:“血少视劳精气弱,则视瞻昏渺。”另外,肾主水,水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肾的温煦与气化功能,黄斑部的渗出也是肾主水功能失常的表现。因此,肾是眼目赖以充养和视物的关键。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必然与气血关系紧密,如“目得血而能视”“气脱者目不明”“肝受血而能视”等理论。当气血失和,可以直接造成眼底组织病理改变,影响到眼的视力。《黄帝内经》指出:“阳化气,阴成形。”“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元代朱丹溪也提出:“气血充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清代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出:“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母,气得血而静谧。”“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故气滞血瘀也可引起瞳神内的病变,导致视功能异常。隋代巢元方指出:“血之在身,随气而行,常无停积。若因堕落损伤即血行失度,随损伤之处即停积。积聚不散皆成瘀血。”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病血瘀”,这里已不仅指外伤致瘀,其他各病均可“久病致瘀”。清代王清任认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上述诸论均认为血属阴主静,血不能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因此,目的视物有赖于气血的充养,而气血失和也是导致黄斑渗出和出血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