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辨证分型
王教授临床一般将视瞻有色分为以下两种基本类型辨证施治。
1.脾虚湿困型 多见于本病之早中期,即黄斑区水肿渗出期。此期表现为黄斑区水肿较显著,可见散在黄白色或灰白色点状渗出物,中心凹反光(-),在水肿边缘可见圆形或椭圆形反射光晕。患者自觉眼前有暗影,或灰或黄,视力减退,正视模糊,旁视若明,视物变形,严重者视力可下降至0.06左右;有时兼有头身困重,胸脘痞闷,四肢倦怠,纳差便溏,舌苔白腻,脉濡缓等症。中医辨证属水湿上泛,夹有血瘀。治宜利湿为主,佐以活血、软坚散结,方选四苓散加减。
2.肝郁脾虚夹瘀型 多见于病之后期,即黄斑区水肿吸收恢复期。此期黄斑区水肿渐消,渗出物大部分吸收,中心凹反光复现但较幽暗,或遗留色素沉着斑点。患者自觉眼前暗影变淡或不明显,视力提高,视物变形大有改观;或兼见情绪抑郁,胁肋胀痛,舌有瘀点,脉有涩象等症。中医辨证属肝郁脾虚夹瘀,夹有湿聚。治宜疏肝祛瘀为主,佐以利湿,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减。
典型病案:胡某,女,30岁,小学教师。2011年5月9日初诊。主诉:右眼视物不清5天。因其孩子较小,每晚喂奶,照顾小孩起居;同时作为毕业班班主任,带教、备课压力较大,睡眠严重不足,身心俱疲。于5天前突感右眼视物不清,近日加重,兼有头重胸闷,手足无力。诊见肌肉瘦削,面色无华,舌苔白腻,脉濡缓。检查:右眼视力0.5,左眼视力1.0+。右眼前节正常,眼底:视盘如常,黄斑区水肿,有较多黄白色渗出,在水肿区边缘可见圆形反射光晕,中心凹光反射(-)。OCT示:右眼黄斑区神经上皮层浅脱离。诊断:右眼视瞻有色(湿邪上泛型)。治以健脾化湿、化痰利水。方拟四苓散加减,处方:猪苓12g,茯苓12g,泽泻10g,山栀10g,夏枯草10g,半夏6g,陈皮6g,苍术、白术各5g,柴胡10g,白芍10g,广郁金10g,薏苡仁10g,甘草3g,14剂。每天1剂,水煎分服。
2011年5月23日二诊:查右眼视力0.7+,黄斑区水肿减轻,水肿区边缘圆形反射光晕消失,黄白色渗出基本吸收,中心凹光反射未见。OCT示:右眼黄斑区神经上皮层浅脱离、高度变小。舌苔变薄,脉濡。原方去半夏,继服7剂。
7天后三诊:右眼视力已达0.9-2,黄斑区水肿消退,仍见少量散在细点状渗出及不均匀色素斑,中心凹反光不清。OCT示:右眼黄斑区神经上皮层浅脱离基本愈合,少许渗出。舌苔薄白,脉濡。改予活血软坚、理气渗湿法。前方去茯苓、泽泻、陈皮、苍术,加丹参12g、川芎10g,薏苡仁改20g。服10剂后,自觉视物清晰,头清胸舒,手足有力。诊见舌淡红、苔薄白,脉象平缓。视力已接近正常,黄斑区渗出吸收,留有少量色素斑,中心凹反光较暗,病告痊愈。嘱患者可自购杞菊地黄丸服用半个月,以补益肝肾、活血明目而巩固疗效,同时慎起居、畅情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