窍不通则目不明

二、窍不通则目不明

从玄府说的角度来看,不论是目昧不明,还是目无所见,均是由于“玄府闭塞而致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所致,其病变的轻重反映出郁结的微甚。至于引起玄府闭塞的原因,刘氏认为在于“热气怫郁”“如火炼物,热极相合而不能相离。”基于这一认识,他还对“俗妄调肝肾之气衰少而不能至于目”的说法予以了批驳。

河间之说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证之临床,确非臆断。因此,后世眼科不少有识之士均盛赞其说并做了进一步发挥,如傅仁宇《审视瑶函》指出:“今之治者,不达此理,俱执一偏之论,唯言肝肾之虚,止以补肝补肾之剂投之。其肝胆脉道之邪气,一得其补,愈盛愈蔽,至目日昏,药之无效,良由通光脉道之瘀塞耳。”马云丛《眼科阐微》也说:“人之眼病日久,邪热痰涎瘀滞于肝肺二经,渐渐将通明孔窍闭塞,经络壅滞,气血不能升降流行,以滋于目,则诸病生焉。”这是就邪气闭塞目中玄府而言。楼英《医学纲目》中则指出:“目主气血,气血盛则玄府得通利,出入升降而明,虚则玄府无以出入升降而昏。”先师陈达夫所著《中医眼科六经法要》中进一步提出:“神败精亏,真元不足,无以上供目用,以致目中玄府衰竭自闭,郁遏光明……则盲无所睹。”认为玄府正常开放状态的维持有赖于足够精气的营养,一旦脏腑精气不足,目中玄府失其所养,虽无邪气阻滞,亦可因衰竭萎缩而自行关闭。说明目昏目盲之虚证也同样存在玄府闭塞的问题,因而并非是纯虚无实。

综上可见,目视不明与玄府窍道郁遏不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认为“窍不通则目不明”。较之“气脱者目不明”来说,如此概括这类眼病的发病机理当更具有普遍意义。引起目中玄府闭塞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外邪侵袭 风、寒、湿、热等邪气侵犯人体,上扰清窍,留滞目中。由于寒性收引凝滞,湿性黏腻重浊,热则如火炼物,风则多兼他邪为患,均可造成目中玄府闭塞的病理改变而影响视力。

2.情志所伤 七情过极,尤其是忧郁、愤怒、悲哀过度,易于引起气机逆乱、升降失调而致玄府开阖失司,神光无从发越。

3.痰瘀阻遏 玄府是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如果某种原因造成津液停聚为痰,血行不畅或血溢络外成瘀,也可阻滞玄府窍通而郁遏目中神光以致昏盲。

4.正虚失养 脏腑精气不足,目中营养缺乏,一方面可因睛明缺乏足够的物质基础而致目昏,另一方面又可引起玄府衰萎自闭而蔽阻神光,以致目昏益甚。

在目昏、目盲的病变过程中,上述几个方面又常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或兼夹为患。例如正虚失养,抵抗力弱,每易遭受外邪侵袭;七情所伤,病在气机失调,而玄府郁闭之后津血运行阻滞,又可成痰成瘀。因此往往呈现出内外合邪、虚实相兼、气血津液精神同病的复杂病理变化,这是本病治疗较难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