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眼科的病因病机方面倡导“万病皆瘀”学说

一、在中医眼科的病因病机方面倡导“万病皆瘀”学说

“万病皆瘀”的理论是邓亚平教授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并实践于临床,融汇中西医眼科的相关知识而提出的。邓老认为,任何眼病皆有“瘀滞”,在内障眼病中,轻者如云雾移睛,重者如暴盲,皆因“瘀滞”所致。从眼部检查所见而言,眼睑、结膜血管的迂曲扩张,泪囊的慢性炎症,角膜变性,各种原因的玻璃体混浊液化,脉络膜、视网膜、视盘的炎症、出血及缺血等病变,都与“瘀滞”有关。

邓亚平教授对眼病的病因病机之所以强调“瘀”并提出“万病皆瘀”,是因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关于气血津液以及脏腑与眼的关系尤其强调眼与血、眼与肝的关系密切。中医眼科将肝所受藏之血特称为“真血”。明代眼科专著《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阐释:“真血,即肝中升运于目轻清之血,乃滋目经络之血也。此血非比肌肉间混浊易行之血,因其轻清上升于高而难得,故谓之真也。”对于血与目中之神水、神膏及瞳神的关系,以及血虚、血瘀与眼病发生的关系,该篇还论述到:“血养水,水养膏,膏护瞳神……夫目之有血为养血之源,充和则有发生长养之功,而且少病,少有亏滞目疾生矣。”清代医家唐容川在其所著《血证论》中明言:“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由此可见,中医眼科非常重视眼与血、眼与肝的关系,养目之血必须“充和”,血虚、血瘀均可导致目病的发生。因此,邓亚平教授提出“万病皆瘀”,强调在眼科临证中必须注意活血化瘀法的灵活运用。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邓亚平教授及其弟子对出血性眼病的临床特点进行了总结如下:①出血性眼病所致的眼内出血,由于眼内无窍道直接排出,故吸收消散难,易于留瘀,瘀留目内则变症丛生,后患无穷;②出血性眼病不像体表四肢出血那样可以机械性直接止血,故止血也不易;③眼部组织脆弱而脉络丰富,因而出血性眼病易反复出血,常新旧出血同时兼见。

因此,邓老认为诊治出血性眼病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必须注意止血有留瘀之弊。因瘀血不除,血行不畅,脉络不通,又可引发出血,而化瘀又须勿忘再出血之嫌,即须处理好止血与化瘀的关系,不可偏执。其二,必须重视血与水的关系。因为“血不利便化为水”,因此在出血性眼病的中期应在辨证治疗的同时加用利水渗湿的五苓散,可减轻出血性眼病所致的视网膜水肿。其三,必须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若为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盘血管炎等炎性出血的眼病,其出血是眼内血管因炎性刺激引起血液的成分破壁而出所致,故初期以凉血止血为主,佐以清热泻火之品,药用牡丹皮、赤芍、生地黄、墨旱莲等,出血停止再酌情调治;若为老年性黄斑变性等变性出血,其出血是因变性疾病使眼内组织血管脆性增加,凝血机制不良而出血,此即中医“气不摄血”或“脾不统血”之故,因此一般以补气摄血或补血止血为主,药用黄芪、人参、白芍、茯苓、阿胶等益气止血、补肾明目;若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的眼底出血,是眼内血管栓塞,血流无法通过而破壁外溢所致,故常以行气活血化瘀为主,药用桃仁、红花、干地黄、枳壳、川芎、石菖蒲等;若为外伤所致眼内出血,是因为眼球结构精细,组织脆弱,任何轻微的损伤均可使眼球的血管破裂而出血,故治疗早期应以凉血止血为主,选用生蒲黄、白茅根、荆芥炭、侧柏叶等,中期应以活血化瘀行气为主,选用桃仁、红花、丹参、郁金、牛膝等,后期应以益气活血、补益肝肾为主;若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其证候特点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随病变的发生发展,逐渐从阴虚发展至气阴两虚,最终导致阴阳两虚,并且患者全身的瘀血表现也随之加重,肝肾虚损、阴损及阳、目窍失养是其基本病机,因虚致瘀、目窍阻滞为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机,故对其治疗特别强调应扶正祛邪,不宜用破血逐瘀之品,处理好扶正与祛瘀、活血与止血的关系。

病案:患者,女,67岁,2005年10月10日初诊。右眼视力突然下降1周。1周前患者右眼视力无明显诱因突然下降,今来我处就诊。初诊:症见VOD:FC/眼前,VOS:0.8,右眼前节未见异常,晶状体周边可见少许混浊,玻璃体下方呈网状混浊,在视网膜前形成膜样混浊,眼底模糊;左眼未见异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6年前(即1999年)在我院诊断为“右眼BRVO”;患高血压9年。

患者右眼玻璃体出血仅7天,为新鲜出血,全身无其他不良情况,故应考虑为热灼脉络,重在凉血止血,佐以活血,方选生蒲黄汤加减。处方:生蒲黄25g(另包),墨旱莲25g,荆芥炭15g,侧柏炭15g,大蓟15g,小蓟15g,生地黄15g,丹参30g,牡丹皮15g,山茱萸15g,6剂,煎服,日1剂。辅助疗法:止血口服液3盒,每次1支,3次/日;血栓通胶囊3盒,每次3片,3次/日。

二诊:2005年10月17日。服药6剂,右眼视力明显提高。VOD:0.4,VOS:0.8,余同前。治疗有效,继续守方治疗,在上方基础上加龙骨15g、牡蛎15g、琥珀15g、乳香15g、没药15g以软坚散结。辅助疗法:血栓通胶囊5盒,每次3片,3次/日;胎宝胶囊3盒,每次3片,3次/日。

三诊:2005年11月10日。服药6剂,视物较前清楚。右眼有分泌物。VOD:0.5+3,VOS:1.0,右眼睑结膜轻度充血,角膜未见异常,玻璃体下方呈网状混浊,在视网膜前形成膜样混浊,眼底模糊可见;左眼未见异常。伴口干不适,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右眼视力进一步提高,视物较前清楚,此次就诊已经距离初诊1个月,说明出血得到有效控制,故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重在活血化瘀散结,佐以止血。右眼有分泌物,给予泰利必妥眼液滴眼。处方:当归25g,赤芍15g,生地黄15g,川芎15g,桃仁15g,红花15g,丹参30g,牡丹皮15g,龙骨25g,牡蛎25g,麦冬15g。6剂,水煎服,日1剂。辅助疗法:复方血栓通胶囊3盒,每次3片,3次/日。

四诊:2006年1月16日。服药6剂,视物又较前清楚。VOD:0.6,VOS:1.0,右眼视网膜模糊可见血管。舌质暗红,有瘀点,舌苔薄白,脉弦。全身症见疲乏无力,梦多,纳差。右眼视力进一步提高,右眼底模糊可见血管,说明眼内出血有明显吸收;患者出现疲乏无力、梦多、纳差等全身症状,考虑为病久致虚,久用活血化瘀之品损伤正气。辨证为肝肾不足,兼有气虚。此时距发病已有3个月,故予补益肝肾、益气活血法治之,方选驻景丸加减,主要加益气活血之品;患者梦多,故加夜交藤安神。配合服用神经营养剂。处方:楮实子25g,茺蔚子15g,菟丝子25g,枸杞子15g,丹参30g,郁金15g,红花15g,牛膝15g,泡参30g,黄芪25g,黄精15g,夜交藤15g。6剂,水煎服,日1剂。辅助疗法:甲钴胺片0.5mg×5盒,每次1片,3次/日;VitB1100mg×100片,每次2片,3次/日。

:生蒲黄汤是陈达夫教授的经验方,具有止血活血、凉血散瘀之功效。方中生蒲黄、墨旱莲、荆芥炭、生地黄凉血止血;眼内出血若只止血而不散瘀,则瘀血积于眼内,为患极大,故配以丹参、牡丹皮凉血活血散瘀。因本案患者右眼出血仅1周,并且出血量大,故在此基础上加侧柏炭、大蓟、小蓟以增强凉血止血之力;因睡眠差,故加山茱萸以安神。

二诊时右眼视力明显提高,说明治疗有效,继续守方治疗;因睡眠差,故在上方基础上加龙骨、牡蛎以增强安神之功,加琥珀、乳香、没药以软坚散结。

三诊时右眼视力进一步提高,此次就诊已经距离初诊1个月,出血得到有效控制,故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重在活血化瘀散结,佐以止血。

四诊时右眼视力进一步提高,眼内出血有明显吸收,患者出现疲乏无力、梦多、纳差等全身症状,考虑为病久致虚,久用活血化瘀之品损伤正气,故辨证为肝肾不足,兼有气虚。此时距发病已有3个月,给予补益肝肾、益气活血治之,方选驻景丸加减,主要加益气活血之品。

本病案的辨证治疗过程体现了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以及攻补兼施,在病变的不同阶段适时调整止血与活血药的用量,在病变的后期则转为扶正为主的临证思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