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明有赖玄府畅

一、精明有赖玄府畅

精明视物的基本条件有二:一是需要脏腑精气灌注,即所谓“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大惑论》),这是视觉活动的物质基础;二是依靠心神作为主导,所谓“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灵枢·大惑论》)。后世眼科将心神在目的作用称为“神光”。如《审视瑶函》说:“神光者,谓目中自然能视之精华也……发于心。”脏腑精气源源灌注,目中神光发越自如,方能形成“纳山川之大,及毫芒之细,悉云霄之高,尽泉沙之深”的敏锐视力。二者若一有失调,不论是精气不足还是精气不通,均会影响到视觉功能,轻则昏矇,重则目盲。

综观历代医籍对这类眼病的论述,往往有偏重于脏腑精气虚弱的倾向。从《黄帝内经》的“气脱者,目不明”(《灵枢·决气》)、“肝……虚则目无所见”(《素问·脏气法时论》),到《仁斋直指方》的“肝肾之气充则精采光明,肝肾之气乏则昏矇运眩”,均属此类。古今医家惯用补益明目,其源盖出于此。

据临床观察,相当部分的视力减退患者并无明显的脏腑精气亏损表现,有的甚至是精强力壮,无怪乎用补无效。这种现象提示我们,对于目昏、目盲的病理机制,还应当着重从另一个方面去加以考虑,即精气上输障碍与神光运行阻滞的问题。查阅古代文献,首次明确提出这一见解并从理论上予以阐发的,是金元名家刘完素所著《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书中论述目昧时指出:“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为了进一步阐明其中机理,刘氏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独特的“玄府”概念,“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甲,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刘氏这里所说的玄府,是指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结构中的极微细孔道,它们作为“精神、荣卫、血气、津液出入流行”的通道,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存在于眼目中的玄府,既是脏腑精气灌注于目的必由之路,又是神光往来出入的结构基础,在视觉活动中居于重要的枢纽位置。目中玄府必须保持开放畅通的状态,精气、神光方能正常地灌注、发越。后世眼科书中所称“通光脉道”“通明孔窍”之类,实即指目中玄府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