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讨论
眼底出血可见于各种眼病中,如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为临床常见的眼底病变。在检眼镜未发明前,古人多将其归入内障范畴,且按其自觉症状之不同而给予不同的命名,如出血量少,仅感视物模糊昏花者称“视瞻昏渺”;眼前自觉有红墨水流动状者称“视瞻有色”;眼前有黑影动荡者称“云雾移睛”;出血量多,突然视物不见者称“暴盲”。属眼科血证范畴。
眼底出血多责之于肝肾,因目为肝之官,瞳神为肾所主,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则相火易动,火妄动则易导致血热;怒气伤肝,肝气郁结,久郁化火,肝火上炎,均可灼伤脉络,使血溢络外。阳明脉包绕于眼,胃火上燔同样可以导致眼底出血。或因肝失疏泄,气滞血瘀,脉络瘀阻,营血不行,逼血于外,可导致眼底出血。虽亦有气不摄血而致出血者之说,但于眼科临床则不多见。可见眼底出血大多属于火邪犯血,血热妄行。故《血证论》有云:“知血之所以不安者,多是有火扰之。”因此治疗眼底出血必须从火、瘀两端入手。槐花侧柏汤即是根据此意组成,具有清热凉血、止血化瘀的功效,该方由十灰散、槐花散、小蓟饮子加减化裁而成,方中槐花、侧柏叶、山栀子、小蓟、茅根、连翘、黄芩清热凉血止血;生地黄、白芍、墨旱莲滋阴清热凉血;仙鹤草、炒荆芥收敛止血;茜草、生蒲黄、三七粉行血祛瘀。据现代药理研究,槐花及连翘含有丰富的路丁,它有降低毛细血管脆性、降低血压以及止血之作用,故用于各种类型的眼底出血。
疗效的好坏与发病时间的长短和出血量的多寡有关。在出血吸收之病例中,服药剂数最少者为10剂,最多者为30剂,5例病程在1年以上的患者中只有1例吸收,且服药剂数最多。32只眼经治后视力几乎都有提高,最好者视力由指数/1尺增加到1.0,而且有些患者的未出血眼经过治疗后视力也有所提高,说明中药确实有增视之作用。
使用基本方治疗某一疾病是否有悖于辨证论治呢?窃以为对某一病用基本方随症加减,并非违背辨证论治。古代有专病专方,有一病多方,也有一方治多病之记载,笔者认为使用基本方更能切中病情,比过多地分型施治可以更好地提高疗效,只要病因病机相同,即可运用同一方剂来治疗,此即中医学所说的异病同治,或曰“治病必求其本”之意。
(石守礼、王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