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脉的气血运行特点
(1)气血行缓:根据经络结构特点,络脉细密迂曲,气血在经脉主干快速运行,灌注到络脉后,随着络脉分支越趋末端,气血流速变缓,对实现脏腑组织的灌注起到重要作用。由于络脉气血运行缓慢,也决定了病久入深、易入难出、易滞易瘀的病机特点。
(2)面广弥散:络脉在体内循行表里上下,无处不到,形成遍布全身的网络系统,在体内呈现片状、面状及网状结构。气血进入络脉后,充分发挥其温煦、濡养作用。若气血失调,对末端孙络的温煦、濡养不足,久病易发生孙络的病变。
(3)末端联通:根据络脉的结构特点,络脉逐层细分,形成遍布全身的网络系统。其最末端孙络之间更有缠绊,将末端广泛联系在一起,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形成协调一致的整体。同时相互联通,成为闭合的网络系统。气血在这个闭合网络系统中层层渗灌,与机体进行充分的营养交换;当营养交换失司时,也易发生孙络的病变。
(4)津血互换:津血同源而异流,津在脉外,血在脉内,津液入于脉内,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血液渗出脉外则成为津液,而津血互换在络脉末端完成,络脉是津血互换之处。络脉在完成津血互换的同时,也带走组织代谢的废物。津血由脾胃水谷精微化生而来,《灵枢·痈疽》曰:“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络,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明代王纶《明医杂著》曰:“津液者,血之余,行于脉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津血互换在孙络完成,孙络及其缠绊作为血液流通的最小功能单位,颇类似西医学的微循环。微循环的血管壁通透性很大,能使血液和组织液(津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得以在此进行,调节血液和津液之间的互换平衡。当有病变时,津血互换的作用也要受到一定的影响。
(5)功能调节:根据络脉循行分布的位置,可分为阴络和阳络。阴络循行于体内脏腑以及与该脏腑功能有关的组织部位;阳络循行于体表,成为“六经皮部”的组织部分。络脉可以根据所处脏腑功能状态而调节其气血运行。在休息状态下,血藏于肝,《素问·五脏生成》谓:“人卧血归于肝。”当脏腑执行某项功能活动时,络脉中的气血向处于活动状态的相应脏腑器官相对集中,故《素问·五脏生成》又有“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