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睛生翳的治疗规律

二、黑睛生翳的治疗规律

黑睛即指角膜,由于暴露在外,直接与外界接触,易受外伤,也易受风热毒邪的侵袭和周围组织的影响,因此黑睛疾病发生率高,是眼科的常见病。因角膜自身无血络,营养供应不足,抗邪能力较低,一旦发病则病情复杂,病程缠绵,往往引起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害。

黑睛病变的特点主要是发生翳障而影响视力。由于黑睛感觉敏锐,发病时常伴有疼痛、碜涩、畏光、流泪等症,以及出现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黑睛生翳的治疗主要是防止翳障的扩大和加深。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翳障扩大或向纵深发展,可引起一些严重病变。如黑睛生翳向周围扩大、溃陷,则变生凝脂翳或花翳白陷;黑睛星翳加重可引起黑睛溃烂,波及神水、黄仁可发生神水混浊,甚至黄液上冲、瞳神紧小、瞳神干缺等病变;翳向深层发展,侵蚀黑睛,黑睛溃破,黄仁由破孔绽出,可变生蟹睛等症,愈后留下斑脂翳;而斑脂翳又可使神水瘀滞而出现旋螺突起成继发绿风内障等症。黑睛破溃,神水溢出,可致眼球塌陷;若破口大,眼珠内黄仁、神膏、视衣等迸出,可变生青黄牒出而现目盲;若黄仁凸向破口,与黑睛粘定,可成为钉翳根深;黑睛漏口久不修复,可形成正漏。邪毒之邪乘黑睛溃口侵入珠内,可导致脓攻全眼而出现眼球塌陷等严重病变。黑睛生翳愈后多结成厚薄不一、程度不等的瘢痕翳障,从而影响黑睛之晶莹清澈,致使神光发越受阻,产生视力障碍,甚至失明。因此黑睛疾病是比较严重的致盲眼病之一。

一般而言,黑睛在五轮学说中属风轮,内应于肝,肝与胆相表里,故黑睛病常与肝胆相关,辨证应从肝胆着手。若翳障浮嫩病情轻者,多为肝经风热;翳障色黄溃陷深大者,多为肝胆火实;翳障时隐时现,反复发作者,多为肝肾阴虚等。治疗的主要法则是实则祛其邪,虚则扶正而祛邪,退翳明目,控制发展,防止传变,促使早期愈合,并使宿翳缩小变薄。常用治法有祛风清热、泻火解毒、清肝泻火、养阴清热、通阳散寒、宣化湿热、退翳明目等。王老师在临床上除遵守以上规律外,还根据《银海精微》“翳者疮也”以及黑睛生翳的治疗与转归与外科的疮疡有相似之处的特点,通过自己长期的临床观察总结,对黑睛疾病的治疗规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1.黑睛生翳的分期论治

(1)早期疏散外邪、清肝明目:病变初起,黑睛某部位发生混浊,其色灰白,表面粗糙,边缘模糊,具有向周围与纵深发展的趋势,荧光素染色呈阳性,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目赤疼痛、畏光流泪等症。聚星障、花翳白陷、凝脂翳等均属此列,属新翳范畴,类似于西医学中各种类型的角膜炎。

黑睛暴露于外,最易感受外邪,尤其是风、热、湿邪最易引起黑睛生翳;外伤也是引起黑睛生翳的一个常见的致病因素。六淫之邪侵犯肝经可出现肝经风热、肝火上炎、肝经湿热等证型,外伤也可引动肝热。一般来说,外感诸邪的早期抱轮微赤,星翳初起,可为一颗独见,亦可多星并发,稀疏色淡,浮于风轮,属聚星障之类,多为风邪犯目。邪甚入里,或内外合邪者,可出现白睛混赤,星翳可连缀成串,树枝状或成片状,大而浮嫩,或伴溃陷,此属花翳白陷之类,多为肺肝风热。如发展迅速,翳厚且大,甚至翳满风轮,状如凝脂,属凝脂翳之类,多属肝胆湿热。凝脂翳常伴有黄液上冲,且黑睛极易穿孔,以致毁坏眼珠,此为脏腑火毒炽盛之证。

《审视瑶函·外障》说:“翳膜乃生在表,宜发散而去之。”王老师治疗黑睛生翳初起,症见星翳点点,稀疏色淡,红赤流泪,为风热正盛,治以疏风清热为主,配伍少量退翳药,代表方如新制柴连汤(《眼科纂要》);若热证明显,翳成片加深,治以祛邪为重,宜清肝泻火,常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待红痛生翳诸症稳定或减轻时,治宜平肝清热、退翳明目,多用石决明散(《普济方》)加减。

(2)中期促进愈合:黑睛生翳经以上治疗后,翳障往往日久不消,或溃口日久不敛,或休作有时,经久难愈。王老师认为这是因为久用苦寒之品,脾胃受伤,生发之气受抑,为正虚邪留之虚实夹杂证。故治疗时,对偏于气虚者,常用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加减,以补气养血、扶正祛邪;若偏于阴虚者,喜用沙参麦冬汤或甘露饮(《和剂局方》)加减治疗,以达养阴清热、退翳明目之功。

(3)晚期退翳明目为主:黑睛生翳后期,赤痛流泪等症状一般很轻,但多见黑睛混浊,表面光滑,边缘清晰,无发展趋势,荧光素染色呈阴性,属宿翳,如冰瑕翳、云翳、厚翳与斑脂翳等均属此列,它相当于西医学之角膜瘢痕。宿翳为黑睛生翳愈后遗留的瘢痕,若在新翳向宿翳转变的时期抓紧时机及时治疗,内服、外点药物,尚能消退些许;若日久气血已定,则药物难以奏效,并对视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此时,翳障是主要矛盾,而其他症状较轻,并迁延日久。王老师认为应以局部辨证为主,以明目退翳为主要法则,在治疗用药上注意加用防风、羌活、白芷、蝉蜕、蛇蜕等辛散之品,使翳松弛,促进消退。

2.黑睛病的脏腑辨证论治

(1)肝肺并重:黑睛疾病致病因素以六淫多见,六淫之中以风、热、湿最多。肺主表,风热之邪常首先犯肺。白睛属肺,白睛与黑睛相邻,黑睛、白睛疾病易相互影响。故对风热为主因的黑睛生翳者,王老师认为不能只强调黑睛属肝,要肝肺并重,特别要重视祛风清热、退翳明目并举。

(2)肝脾兼顾:许多黑睛生翳久溃不愈,边缘腐烂而热痛等症不显,为湿邪致病之象。脾主运化水湿,脾失健运可出现水湿上犯黑睛;湿积生热,湿热留恋则病情缠绵难愈。故对湿热所致的如聚星障、花翳白陷、凝脂翳等黑睛翳障,要注意健脾化湿,要肝脾兼顾。王老师在治疗此类病时,常用石决明散与三仁汤合用。长期用龙胆泻肝汤等苦寒药物后也要注意保护脾胃。

3.辨证论治与对症施治相结合 王老师在长期的临床实际工作中,在运用辨证论治的同时,摸索出了许多用药经验,针对许多症状有很好的疗效。如疼痛明显者,加石膏、白附子;溃疡久不愈合者,加白蔹、珍珠粉;宿翳难消者,用木贼、乌贼骨。

此外,王老师还经常将卫气营血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等方法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如对经常反复发生黑睛星点状翳障者,认为是卫外不固,常用玉屏风散加味;年老体弱,正气不足,或久病之后邪气耗损正气,黑睛生翳、塌陷,经久不愈,属气虚者,酌加参、芪等补气之品;对老年患者肝肾不足,津血亏少,出现目干涩、黑睛变混生翳者,常用阿胶、麦冬、熟地黄等养血生津。

总之,临证时王老师灵活运用各种中医辨证方法,体现了她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敏锐的病症观察力、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疾病分析能力。对于老师的许多辨证用药的道理,我们还需要通过长时间的临床实践和思考才能体会,这也是我们学术经验继承人必做的工作。

(李晟、代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