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白塞综合征的认识

一、中医对白塞综合征的认识

白塞综合征属中医学之“狐惑病”范畴。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唐代《千金要方》认为“此由温毒邪气所为”。清代张璐则认为“热毒郁于血脉,流入大肠而成狐惑之候”。现代许多医家认为除了湿热毒邪互结的病理基础外,在病情发生发展过程中,皆因湿阻、热郁或阴虚、气虚、阳虚等造成的血瘀证的病理变化,这不仅是本病病情中又一深入发展恶化的问题,也是病变反复、迁延难愈的根本所在。本病交错复杂,可侵及心、肝、脾、肾、三焦等多个脏腑。

中医学就白塞综合征的治疗有很多的记载。早在《金匮要略》中就提到:“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鹘眼。”又曰:“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嗔,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肠部化脓者,赤小豆当归散。”《圣济总录》中也有记载:“狐惑之病……以羚羊角汤方、黄芩汤方主之。”纵观现代医家临证报道,有分期及分型辨证之分,多应用清热解毒、养阴除湿、活血化瘀及补肝肾方法加减治疗,辨证尚不统一,治疗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