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损目的病理机制

二、肝病损目的病理机制

由于肝、眼之间在生理上的密切关系,故在病理上也能相互影响。肝病损目的常见病理基础首先是肝脏的气血失调。因肝藏血,主疏泄,疏泄失调则肝气不能升发条达,郁于本经,郁则又多演变。气有余首先化火,继则伤阴阳亢,进而转化演变便可出现肝风;气机阻滞还可导致血瘀等。肝气郁结,其气不能上达目窍,经络闭塞不通而眼球胀痛(可见于眼底病变初期,或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眼病患者);肝郁化火,火性上炎,必循经上乘于目,灼伤眼部脉络而致目赤肿痛(常见于一些急性炎症眼病的中期、极期,如急性视神经炎、虹膜睫状体炎、角膜炎等);肝阳上亢则头面、目窍之脉壅盛而致面红目赤、眼球胀痛或眼底出血(多见于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的患者);肝风内动,多上冒巅顶而致眼睑痉挛、眼球及视网膜震颤或眼底血管痉挛兼偏侧头痛;肝郁血瘀则目窍脉络阻塞而致眼球刺痛以及眼底渗出、瘀血、机化增生(多见于眼部慢性、陈旧性病变和反复发作的患者)。疏泄失调还可表现为肝体不足和肝疏不及,肝体不足则肝脏本身物质供不应求(血阴两虚),肝疏不及是自身疏泄功能的减弱(气阳不足)。若肝血(阴)亏虚,肝血不能上荣,目失濡养,可致眼睛干涩昏矇或眼底贫血、出血;肝气(阳)不足则肝气不能上达,目失温煦,阳气不运,可致胞睑下垂、青盲、高风内障等。

随着肝脏气血功能的失调,还可累及他脏而致目病。如肝郁化火,往往煽动心火,以致心肝火炎,灼伤眼部脉络而致眦部红肿溃烂或眼底出血。水被火灼,耗水伤阴,日久常致肝肾阴虚,精血不能上承,目失滋养而致圆翳内障、高风内障、视瞻昏渺、青盲等。肝气横逆,乘及土位,可使脾气虚弱,运化失常,往往导致清阳不升、痰湿上泛,清阳不升则眼睫无力、胞睑下垂;痰湿上泛可致胞生痰核、眼底渗出等。总之,肝病损目在临床上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