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血论治
眼底血证的范围广泛,病机复杂,但概括起来主要有出血、血瘀、血虚三个方面,而治疗大法亦不离止血、祛瘀、养血。
1.止血法 眼底出血为多种眼底疑难病的共同见症,如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等,临床病机各有不同,但在疾病的某一阶段都可以有眼底出血的表现。对于眼底出血之急性期,唐由之教授认为不论其病机如何,止血为第一要务,临证常用生蒲黄汤、宁血汤等加减,常用中药有生蒲黄、仙鹤草、白及、棕榈炭、栀子炭、血余炭、大蓟、小蓟、侧柏叶、白茅根、墨旱莲等。
出血证病情复杂,病因亦有寒热虚实不同,所以止血剂的组方亦随证而异。因血热妄行者,可兼见口干、舌红、苔黄、脉数等症,如青年性视网膜玻璃体出血,宜凉血止血为主,可加赤芍、大黄、生地黄、水牛角、紫草、侧柏叶等清热凉血之品;因虚寒血滞,血不循常道者,可兼见面白、畏寒肢冷等症,如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宜温肾壮阳,可酌加肉桂、附子、续断、沙苑蒺藜等温阳之品;因心脾气虚不能摄血者,可兼见神疲气短、舌淡脉虚等症,如老年性黄斑变性,在祛瘀的同时当益气摄血,可加黄芪、党参、怀山药、太子参、西洋参、黄精等益气之品;因肝阳上亢,火炎气逆,迫血妄行者,可兼见口苦咽干、目眩、头痛、眼胀、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如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宜滋阴潜阳,可加石决明、珍珠母、龙骨、牡蛎、代赭石、天麻、菊花等平肝潜阳之品;因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者,可兼见心烦、低热、咽干、舌红少苔、脉数等症,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加知母、玄参、阿胶、石斛、龟甲、鳖甲等滋阴潜阳降火之品;对于出血兼有瘀滞者,如各种原因引起的玻璃体积血,在止血之时又应适当配伍祛瘀之品,以避免止血留瘀,可加用三七、郁金、丹参、凌霄花等止血化瘀之品。
2.活血祛瘀法 在眼底血证中,瘀证不外三般:血溢出于经脉之外者为瘀血;血在脉管内运行受阻也属血瘀范畴;此外,久病致瘀。眼底病缠绵难愈,日久血伤入络,临床中各种瘀证多相合为病,故治疗时当活血与祛瘀并重,常以活血祛瘀药如桃仁、红花、赤芍、川芎、丹参等为主组方。眼底血证之中有因血脉瘀滞而出血者,亦有因出血而致瘀者,临证当辨明病理因果,指导遣方用药。因血脉瘀滞而出血者,如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盘血管炎等病,治当以活血通脉为重,使血脉运行无滞而血循常道不致溢于脉外,血脉畅通亦有利于瘀血吸收消散,临床常以桃红四物汤加用通络活血之品。眼底血脉阻塞者为难治顽疾,非一般通络之品所能获效,常投以穿山甲、水蛭、全蝎、地龙、土鳖虫、僵蚕等虫蚁之类,以搜剔祛除脉络之瘀。叶天士有云:“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虫类药中性辛温者宜配伍养血滋阴之品;性咸寒者则以辛温养血之品相伍,方能制其偏性而增强疗效。
对于眼底血脉瘀滞之疾,如果辨证准确,选药精当,往往效果显著。因出血而致瘀者,则当以祛瘀生新为主,如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其眼底反复出血的病机核心在于瘀血不去,脉道不通,血不归经,治疗时徒有止血则不能打破出血-瘀血-出血的恶性循环,应化瘀去蓄,使血返故道,不止血而血自止。临证可重用蒲黄、三七、茜草、血余炭、藕节、花蕊石等品,既可化瘀,又有止血之功。而部分眼底检查虽无出血表现,但见视网膜动脉变细,呈铜丝或银丝状,或动静脉交叉压迫征显著,或静脉迂曲,呈节段性腊肠状扩张,或造影见微血管瘤形成、新生血管形成等,均属因久病而致瘀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所致之眼底病的某些阶段。对于这类疾病,以活血化瘀为主,常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此类瘀血证因其久病血伤入络,气滞血瘀,处于将出血而尚未出血之际,在活血化瘀的同时应注意把握“宁血”的尺度,应尽量避免使用大剂量峻猛攻逐破瘀之品,否则恐有动劫血分之忌,亦应慎用辛温发散类药。
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有云:“冲气上逆,气逆血升,此血证一大关键也。”“血之所以不安,皆由气之不安故也。”眼底出血属上部出血,从治未病的角度来说,应在活血化瘀药中配伍质重沉降之品,如牛膝、石决明、沉香、代赭石等,使气顺血宁,避免气血妄行。
眼底血证常伴有视网膜水肿等病理改变。津血同源,水能病血,血能病水。古籍文献中有诸多描述“血能病水”的记载,《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有云:“男子则小便不利,女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又如《血证论》云:“瘀血化水,亦发水肿。”《兰台轨范》云:“瘀血阻滞,血化为水……”故眼底水肿当从血分论治,常加用益母草、泽兰、茺蔚子、王不留行、路路通等活血利水之品。
应用祛瘀之法亦应细审寒热,明辨虚实。从寒热上看,寒主收引,可使血凝不行而成瘀滞,临证可见肢凉、面色青白、脉沉迟涩等表现,治疗上宜活血化瘀药配以温通之品,可选川芎、红花、乳香、姜黄等具有活血化瘀与温经通脉双重作用的药物,再配以桂枝、附子等温经散寒之品;火邪炽盛可使血行瘀阻或迫血妄行,临证可见烦躁易怒、口干苦、舌红苔黄、脉弦等征象,用活血化瘀药配以清解之品,可选清热凉血化瘀药如郁金、丹参、益母草、凌霄花、毛冬青等,或配牡丹皮、赤芍、生地黄、玄参等。就虚实而论,有因气机郁结、痰浊壅阻而致气滞血瘀者,此为实证;气虚无力运血或血虚脉道不充致气血运行不畅者,此为虚证。证属实者,如患者体质壮实,可采用破血逐瘀力强的药物,如三棱、莪术、水蛭、虻虫之类;证属虚者,需活血化瘀再配以党参、黄芪、白术、白芍、鸡血藤之类的补气养血药。此外,临床中还常遇到虚实混杂、寒热并见、急缓交错等证,对于此类瘀证,更要明辨病机,分清寒热轻重、虚实主次,才可望获得较好的效果。
3.养血法 老年性黄斑变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萎缩等病在一定的病程阶段符合“血虚失养”的特征,眼底表现或见黄斑区色素紊乱,中心凹光反射消失;或见视盘颜色浅淡,视网膜血管狭窄;或见视网膜色素上皮缺失,视网膜变薄,脉络膜血管硬化等。治疗当以养血明目为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特别强调健运脾胃对眼底病血虚证治疗的意义,常用炙甘草汤、归脾汤、人参养荣汤等方加减。尤其是炙甘草汤配伍精当,具有益气养血、滋阴复脉之功,滋而不腻,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临证时再配伍升麻、葛根等升举阳气之品,以助气血输布,濡养目窍,临床眼底病属血虚证者多以本方为基础化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