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病与脏腑的关系
1.眼与肝、胆的关系 《素问·金匮真言论》在论述五脏应四时、同气相求、各有所归时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指出了目为肝与外界联系的窍道。因此,肝所受藏的精微物质也能源源不断地输送至眼,使眼得到滋养,从而维持其视觉功能。
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目为肝之窍,尤以肝血的濡养为重要。所以,《素问·五脏生成》说:“肝受血而能视。”《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则进一步阐述说:“肝中升运于目,轻清之血,乃滋目经络之血也。”还指出血与眼内神水、神膏、瞳神等关系密切,血养水,水养膏,膏护瞳神,才能维持眼的视觉。肝主疏泄,具有调畅人体气机的功能。气能生血、生津,又能行血、行津。凡是供给眼部的血液、津液,无不依赖气的推动,而人体气体是否调畅,又与肝的疏泄功能所反映的主升、主动的特点密切相关。《灵枢·脉度》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强调了只有肝气冲和条达,眼才能够辨色视物。此外,《素问·宣明五气》说:“五脏化液……肝为泪。”泪液对眼珠具有濡润和保护作用,其分泌和排泄要受肝气的制约,同样与肝的疏泄功能相关。
《灵枢·经脉》认为足厥阴肝脉“连目系”。通观十二经脉,唯有肝脉是本经直接上连目系的。肝脉在眼与肝之间起着沟通表里、联络眼与肝脏、为之运行气血的作用。从而保证了眼与肝在物质上和功能上的密切联系。
鉴于眼与肝在生理上有着以上多方面的密切联系,因而肝的病理变化也可以在眼部有所反映。所以,《仁斋直指方》又说:“目者,肝之外候。”概括了眼与肝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
肝与胆脏腑相合,互为表里。肝之余气溢于胆,聚而成精,乃为胆汁。胆汁对眼十分重要,胆汁的分泌和排泄都要受肝的疏泄功能的影响。如《灵枢·天年》说:“人年五十,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在《灵枢》论述的基础上,《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说:“神膏者,目内包涵之膏液……由胆中渗润精汁,升发于上,积而成者,方能涵养瞳神。此膏一衰,则瞳神有损。”由上可知,胆汁减则神膏衰,瞳神遂失养护。
2.眼与脾、胃的关系 脾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玉机真脏论》在论及脾之虚实时说:“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其中包含了脾虚能致眼病。李东垣《兰室秘藏·眼耳鼻门》进一步阐述:“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这就突出了眼赖脾之精气供养的关系。《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说:“益脾统血,脾气虚则不能收摄;脾化血,脾气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由是可知,血液之所以运行于眼络之中而不致外溢,还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若脾气虚衰,失去统摄的能力,则可引起眼部的出血病症。《素问·痿论》说:“脾主身之肌肉。”脾运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胞睑肌肉受养则开合自如。脾胃脏腑相合,互为表里,共为“后天之本。”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下传小肠,其精微通过脾的运化,以供养周身,所以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说:“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并指出:“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由此可见胃气于眼之重要。此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脾胃为机体升降出入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升降正常,出入有序,清阳之气升运于目,目得温养则视物清明;浊阴从下窍而出,则不致上犯清窍。
3.眼与肾、膀胱的关系 《素问·脉要精微论》谓:“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说明眼之能视,有赖于充足的精气濡养。《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眼的视觉是否正常,与肾所受藏脏腑的精气充足与否关系至为密切。脑和髓异名同类,都由肾所受藏之精化生,目系连属于脑,也就关系到肾。因此,肾精充足,髓海丰满,则思维灵活,目光敏锐。若肾精亏虚,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目无所见。《医林改错·脑髓说》则谓:“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两目即脑汁所生,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可见王氏已明确地将眼之视觉归结于肾精所生之脑,而且还通过肾阐明了眼与脑的关系。《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灵枢·五癃津液别》又说:“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如津液在目化为泪,则为目外润泽之水;化为神水,则为眼内充养之液。总之,眼内外水液的分布和调节,与肾主水的功能有密切关系。肾与膀胱相合,互为表里。在人体水液代谢的过程中,膀胱主要有贮藏津液、化气行水、排泄尿液的功能。膀胱的气化作用主要取决于肾气的盛衰。此外,膀胱属足太阳经,主一身之表,易遭外邪侵袭,亦常引起眼病,故不可不引起重视。
4.眼与心、小肠的关系 《素问·五脏生成》说:“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之合脉也。”“诸脉者,皆属于目。”《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者,血之府。”由此可知,心主全身血脉,脉中血液受心气推动而循环全身,上输于目,目受血养,才能维持视觉。《灵枢·大惑论》说:“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这里的“神”,是指人之精神、思维活动(实为脑的功能)。因神藏于心,其外用又在于目,故眼之能视受心主使。《素问·解精微论》还说:“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脏腑精气任心所使,而目赖脏腑精气所养,视物又受心神支配,因此人体脏腑精气的盛衰以及精神活动的状态均能反映于目,所以目又为心之外窍。这一理论也为中医望诊的“望目察神”提供了重要依据。人食水谷,由胃腐熟,传入小肠,小肠则进一步消化,分清别浊,其清者包括津液和水谷之精气由脾转输全身,从而使目受到滋养。此外,心与小肠脏腑相合,经脉相互络属,经气相互流通,故小肠功能是否正常,既关系到心,也影响到眼。
5.眼与肺、大肠的关系 张景岳说:“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藏象类》注)由于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肺气调和,气血流畅,则脏腑功能正常,五脏六腑之气充足,皆能源源不断地输注入目,故目视精明。若肺气不足以致目失所养,则昏暗不明。此即《灵枢·决气》所谓:“气脱者,目不明。”肺气宣发功能正常,能使气血和津液敷布全身;肺气肃降,又能使水液下输膀胱。肺之宣降功能正常则血脉通利,目得卫气和津液的温煦濡养。肺气卫外有权则浊物下降而不得上犯,目不易病。肺与大肠脏腑相合,互为表里,若大肠积热,腑气不通,影响肺失肃降,则可导致眼部因气、血、津液壅滞而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