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讨论
“中浆”属内障眼病的范畴,属瞳神疾患。《秘传眼科龙木论》记载有肝风目暗症,曰:“初患之时,眼蒙昏暗,并无赤痛,内无翳膜。”认为系肾脏虚劳、肝气不足所致。《银海精微》记载有肝风目暗、视物不真、目暗生花证,主张用补肾丸和驻景丸治疗。王肯堂《证治准绳》将其归属于目昏花范围,其《杂病·七窍门》谓:“视瞻有色证,非若萤星、云雾二证之细点长条也,乃目凡视物有大片甚则通行(有色阴影)。”后代医家多遵王肯堂之说,一直沿用至今。但又据王肯堂所载“若人年五十以外而昏者,虽治不复光明,其时犹月之过望,天真日衰,自然目渐光谢”,将其归属“视瞻昏渺”似有不妥之处,因此现代医家认为与“视瞻有色”“视直如曲”较为符合。
瞳神属肾,目为肝窍,故本病与肝肾功能失调关系密切,其中尤以肝肾之阴亏虚为多,但根据五轮学说及近代医家陈达夫教授六经辨证的观点,黄斑属足太阴脾经,黄斑病变与脾的运化功能失调关系密切。脾主运化水湿,脾失健运,水湿上犯目窍,日久聚湿生痰,痰湿阻滞脉络,导致本病发生。故陆教授认为该病的脏腑定位主要在肝、脾、肾。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其发病最多见的诱因是睡眠不足、失眠、多次熬夜等,与劳累、短期用眼过度有一定关系,与病毒感染、妊娠、器官移植、肾衰竭和使用皮质类固醇等因素有关,而这些因素都可以表现出中医的虚证。但因为眼底局部有水肿、渗出,现代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也确实发现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有渗出液等有形之物,故从局部辨证来看,本病还有“实”的一面,但此“实”乃为标,其本乃脏腑功能失调,属“虚”。
总之,本病为本虚标实的眼病。病变早期多由脾虚湿困,津液运化失常,致湿浊上泛,蒙蔽清窍,形成标实证,治当利水渗湿为主,健脾为辅;当积液及渗出消退后则转属虚,应从本虚来治疗。但也有不少患者无明确诱因,全身也无症可辨,对此陆教授则从眼底局部辨证入手,辨证为水湿停滞,治宜渗湿利水,方用五苓散加减以促进渗漏吸收,缩短病程,恢复视力。
(孙化萍、王育良、高卫萍、王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