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久扶正为本,重视调理脾胃

二、病久扶正为本,重视调理脾胃

眼为五官之首,是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眼通过经络与脏腑、气血及其他组织器官保持着有机的联系,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眼之所以能视万物、明秋毫、辨颜色,是赖五脏六腑精气的濡养。《灵枢·大惑论》指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如果脏腑功能失调,精气不能充足流畅地上注于目,就会影响眼的功能而发生眼疾。故诊治眼疾,除应重视眼部病变之外,必须有整体观念。又《兰室秘藏》云:“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因此,五脏功能的盛衰首当责之于脾胃。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脏腑经络之根,是人体赖以生存的仓廪。同时,脾胃又有保卫机体、抗邪防病之功,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代研究发现,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病人血清中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特别是复发的病例,关系尤为密切。而该类病人发病或复发多在感冒、发热、过度疲劳、妇女月经期或久病正虚、久服苦寒中药而伤正气时发作。《灵枢·百病始生》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疾病的发生与否,正气的强弱是关键。而正气源于水谷精气,与脾胃的功能强弱密切相关,脾胃健旺则正气充盛,脾胃虚弱则正气不足。由于机体的正气虚弱,防御作用减弱,外邪易乘虚袭之,“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机体正气虚弱,不能祛邪外出,正不胜邪则邪愈盛,病邪久稽又进一步导致正虚,“病久易虚”,从而使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

吾师认为本病病机为正虚邪恋,以脾胃气虚为本,风热证为标。“邪以正为本,欲攻其邪,必顾其正。”治疗宜健脾益气以治本,祛风清热退翳以治标,方用四君子汤加黄芪健脾益气扶正为主,配以桑叶、菊花、秦艽、秦皮、蝉蜕以祛邪。方中党参、白术、黄芪补脾益气,黄芪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毒和清除潜伏病毒能力、降低疾病复发,茯苓健脾渗湿,炙甘草甘温益气、补脾调胃,桑叶、菊花、秦艽、秦皮、蝉蜕清热解毒、祛风退翳。全方合用益气健脾、扶正祛邪,使正气来复而清除余邪,促进机体的异常免疫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使疾病得以治愈。

另外,在治疗眼疾的过程中,应时时注重扶助胃气,只有胃气强,谷气旺,脾气盛,运化健,气血旺盛,化源充足,正气充盈,才能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医宗必读·医论图说》指出:“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胃气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在选用苦寒清热祛邪之药时,应中病即止,避免过用寒凉克伐,以免损伤脾胃之气。对于病延日久而长服中药者,药性的寒热、温凉、走窜、滋腻之偏容易损及脾胃,应配伍鸡内金、炒谷芽、陈皮、焦三仙等消食化滞理气之品,以防滞防腻,养护胃气。只有脾胃健旺,气血生化之源充足,五脏和调,六腑润泽,正气充盛,才能抗邪能力强劲,邪气难以向纵深发展,才能彻底清除余邪。

(胡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