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芳蔚谈视神经萎缩的证治

姚芳蔚谈视神经萎缩的证治

视神经萎缩的治疗必须探求病因,因为该病可以是由很多眼病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而这些眼病发病原因非常复杂,所以必须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则,探求病因而予以辨证论治。在病因治疗的前提下,根据久病必虚的理论,可采取培本补虚的治则,这就需要从体征中探求何脏之虚而予以补益

中医眼科学认为,视神经与心、肝、肾三经直接或间接相连,它的气血营养主要是通过脾的作用而获得,所以该病脏腑辨证多从以上四脏着眼。

现代研究发现,补益法治疗疾病的作用机理主要在于调整机体新陈代谢的功能,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调整机体抗应激的机能,增强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增强机体解毒的功能,补充机体以维持正常的代谢。由于具有以上作用,所以对激发视神经的功能将起到一定作用。

活血化瘀药也是治疗该病所常用,这是根据久病入络、久病必瘀与玄府学说的理论,结合轴浆流学说而用药。中医学认为:“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特别当得病日久,必然导致局部或全身气血瘀滞,视神经萎缩既为多种眼病发展的后果,又与玄府闭塞有关,所以采取活血化瘀以疏通气血殊属必要。

玄府为气升降出入的道路门户,它的闭塞多属气机不调所致。气来源于脾肾,出入升降治节在肺,升发疏泄在肝,帅血贯脉周行于身在心。气由脏发,气病涉及五脏多由于郁,而气郁多从肝论治。所以对该病由于视神经本身炎症后引起,在早期的治疗多从疏肝解郁、调理气机着手;但到后期,根据久病必虚、久病必瘀的理论,则其治疗用药又当作佐益气养血、活血化瘀之品,其他眼病引起的也是如此。

现代研究发现,视神经萎缩的发生与轴浆流的改变有很大关系。轴浆流就是指神经元的轴突内有物质如神经传递介质、黏多糖、糖蛋白等由细胞体向轴突末梢与由轴突末梢向细胞体以一定的速度不断地传递和流动,它可由于很多因素如贫血、缺氧、机械压迫、某些药物影响等而发生中断,这样也就发生视神经病变而影响视功能。目前已公认视盘水肿、青光眼性视盘凹陷与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蜡黄色视盘等病变与轴浆流阻滞有关,显然这些眼病的后期病变也是轴浆流进一步阻滞的结果。既是阻滞,就须疏通,这也为该病采用活血化瘀药提供了依据。

视神经四周有丰富的血管,眶内段视神经的血液供应主要依靠周围血管系统、眼动脉的分支、泪腺动脉、脑膜中动脉及视网膜中央动脉分支与睫状动脉、沈氏血管环等,而视盘的局部血液供应则依靠视网膜中央动脉与睫状动脉两大系统,所以血氧供应对视神经非常重要,如果供应不足,就会发生病变而导致萎缩。活血化瘀药可舒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血行,调节微循环,改善缺血缺氧状态,所以对视神经萎缩的治疗以活血化瘀药配合补益法,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活血化瘀药种类较多,临床应用以和血行血为主,不用破血逐瘀药;剂量随病情而异,一般不宜过大,也不宜久服,以免伤正。

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也有较好疗效,所取穴位以球后诸穴为主;手法根据病情决定,一般采取强刺激。它的治疗机理主要是兴奋神经,并借以扩张血管、改善血行以营养神经。在这方面已做了较多研究,如吴景天(1985年)为探求弯针接力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机理,于针刺前后应用荧光眼底血管造影观察其对视网膜微循环时间及视网膜小动脉管径变化的作用,并以正常眼作对照,发现治疗前其视网膜微循环时间较正常延长,通过治疗而见效者,其时间缩短,小动脉管径变宽,从而说明针刺能改善微循环以使视力提高。

近年来,作者采用中药联合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23例35只眼,其中属于球后视神经炎后8例16只眼,视盘炎后2例4只眼,药物中毒性弱视后1例2只眼,视网膜动脉栓塞后3例3只眼,视神经挫伤后4例4只眼,Leber病1例2只眼,青光眼后期2例2只眼,颅内肿瘤术后2例2只眼,辨证分型治疗如下:①肝郁血虚型:多伴头胀、心情不舒、舌质红或淡红、脉细弦数之体征,多见于视神经炎导致之早期,治以疏肝养血、活血通窍,方用逍遥散加川芎、白芷、葛根、丹参。②气虚血瘀型:多伴头晕乏力、舌质红旁有瘀点、脉细弦之体征,多见于视网膜动脉栓塞后,治以益气活血通窍,方选补阳还五汤加丹参、水蛭、白芷。③气滞血瘀型:多伴头胀、脉涩、舌质偏红之体征,并多见于由于外伤或中毒引起之早期;治以理气活血,外伤者配合止血化瘀,中毒者配合清热解毒;方选桃红四物汤加郁金,外伤加三七,中毒加金银花、连翘。④心脾气虚型多伴头晕、心悸、短气、失眠、舌淡、脉细弱,可见于多种原因或眼病引起而伴以上体征,亦有本症后期仅见舌淡脉细之体征,治以补益心脾气血,方选八珍汤、归脾汤、炙甘草汤等加减。⑤肝肾两亏型:多伴头晕、耳鸣、腰酸、舌红、脉细数或细弱,可见于多种原因或眼病引起而伴以上体征,亦有本症后期仅见舌质偏红、脉细之体征,治以补益肝肾,方选杞菊地黄汤、大补元煎、生脉六味汤等加减。如伴阳虚体征,选用金匮肾气汤、右归丸等加减。⑥气阴两虚型:多伴口干舌燥、舌质红绛无苔、脉细弱之体征,多见于肿瘤术后放疗后,治以益气养阴,方选二甲生脉散、二甲复脉汤加减。

针刺取穴以球后、承泣、上睛明、下睛明等为主穴,配以合谷、翳明、足三里、三阴交等,隔日行针1次,每次取主、配穴各2个,采取强刺激手法,针刺得气后加强刺激,并留针20分钟。

35只眼经以上方法不同疗程治疗,视力提高3行或以上(显效)的有16只眼,提高1~2行(有效)的有17只眼,其中视力上升至1.0或以上的有4只眼,总有效率94.3%。所以视神经萎缩可以采用中药和针刺治疗,并可取得一定疗效。

(姚芳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