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病血瘀证诊断标准的应用

三、眼病血瘀证诊断标准的应用

根据近几年来笔者等的研究情况,现以眼底出血为例,分析眼病血瘀证诊断标准的应用。

1.眼底出血的病因病理与辨证论治 眼底出血主要表现为视网膜或玻璃体的出血,视网膜毛细血管可怒张、迂曲,或眼底出血、水肿混杂,属眼科典型的血瘀证,呈现显性血瘀证的特点。在辨证上早期(血色鲜红)以血热为主,中后期(血色暗红)以血瘀为主。早期治疗法则为清热凉血、清肝泻火、滋阴降火等,后期为活血祛瘀。对于不同患者治则也有所侧重,突出凉血、泻火、滋阴、化瘀之中的某一方面。从病因的辨证上来看,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的眼底出血多因肝火炽盛,迫血外溢,或瘀血停滞,脉络受阻,治宜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或活血祛瘀,用桃红四物汤或血府逐瘀汤;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所致者多因阴虚火炎,治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合二至丸;黄斑部的出血多因脾虚气弱,治宜益气摄血,用归脾汤加减;外伤所致的眼底出血治宜祛风活血,用除风益损汤加减;玻璃体积血者多因阴虚水泛、血液瘀滞,治宜养阴利水、活血止血,用猪苓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2.眼底出血血瘀证辨证客观指标的检测

(1)微循环异常:用微循环显微镜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眼底出血之甲皱、舌尖、球结膜毛细血管变化,主要表现为血管袢扩张,微血流中红细胞聚集,局部血流停滞,血管扩张。用活血化瘀药治疗后,随着病情的好转,微循环障碍得以相应改善,如微血流颜色改善,微血流区域性停滞的减轻,红细胞聚集的离散,微血流速度的增加和微血管周围出血的吸收等。表明微循环观察在血瘀证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2)眼血流动力学障碍:眼底出血患者的眼血流动力学表现为眼血流量减少,血流阻力增加,流速减慢,血管紧张度增加,血管弹性减退等。经用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为主治疗后,随着眼底出血的吸收,眼血流动力学的各项指标得以不同程度改善,其中有些指标接近正常。

(3)血液流变性异常:眼底出血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检查有明显异常,主要表现为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明显增高,血栓弹力图反映时间和凝固时间、血沉明显降低等。用活血化瘀药治疗后,随着病情的好转,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得以不同程度地改善。

(4)血液检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之血红蛋白、血液黏度、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凝血时间缩短。经用活血化瘀药治疗后,随着临床症状的好转,血液黏度下降,血脂也趋向正常。

(5)血小板电镜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电镜下可见血小板扩大型、聚集型和聚集数均明显增高,而圆形和树突形血小板则明显减少。用血府逐瘀汤和通脉化瘀片及静滴川芎嗪等治疗后,血小板扩大型、聚集型和聚集数明显降低,差异显著。

(6)舌下脉诊察:舌下脉诊察是近十年来研究得较为深入的诊断方法,现已把它列为血瘀证诊断标准中的一个主要项目,临床常把舌下脉怒张弯曲、长度增加、色青紫或紫黑、舌下脉外带呈囊柱状、粗支状或见瘀点瘀斑作为瘀血之证候,是使用活血化瘀药物的适应证。我们曾对眼底出血患者的舌质与舌下脉进行对比观察,发现舌下脉积分(根据舌下脉变异的情况计分,分为0分、1~5分、6~9分、≥10分四级,其积分之多少与血瘀程度的轻重相关)之多少与暗红、青紫类舌质的形成与否呈正相关关系。舌下脉积分在5分以上者多出现暗红类舌质,且其眼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多部位微循环及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异常程度明显高于舌下脉积分在5分以下者,有显著性差异。因此有必要把舌下诊察法列入眼部血瘀证的诊断指征中。

(7)眼病血瘀证实验研究:弄清血瘀证的病态、明确治疗血瘀证药物的作用机理是血瘀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用兔做实验室血瘀证实验,将胰蛋白酶直接注入兔眼玻璃体或用铬51标记之红细胞注入兔眼制作玻璃体积血动物模型,将兔分为10%三七液或虎杖液、尿激酶、生理盐水三组,分别行球后注射,观察玻璃体内红细胞清除率,结果三七、虎杖、尿激酶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有明显差异,且三七、虎杖之药效较尿激酶还好。以外伤形式造成兔视网膜出血模型,用蒲黄散治疗2周后分别应用血府逐瘀汤与桃红四物汤治疗,观察出血吸收的治愈天数,并以不用药组对照,结果治疗组的效果明显优于不用药组。用活血化瘀复方治疗激光性兔眼内出血模型,并以尿激酶与不用药作为对照,其疗效在眼底出血方面活血化瘀复方与尿激酶相当,在玻璃体积血方面则优于尿激酶。为进一步探讨活血化瘀复方的治疗机理,通过视网膜电流图(ERG)、血液流变学及体外血栓形成试验等检查,发现活血化瘀复方能抑制体外血栓形成,降低高、低切变下之全血黏度,还能促进ERG振幅的恢复。

(彭清华、彭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