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出血性眼病
出血性眼病范围很广,现以眼底血证为例,对刘佛刚老中医治疗出血性眼病的经验作一简要介绍。
中医眼科将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眼底脉络破损而血液外溢统称为眼底血证,眼底可见出血、渗出、机化物等。刘老认为眼底血证之治以祛瘀为要。因出血致瘀,瘀血稽留不去,反果为因,使血不归经,致反复出血不止。故用药多用理气行血之品,使血行经络、运行不休而除旧生新,达到止血祛瘀之功。西医学也认为,凡导致眼球内出现血管性反应的因素都可使小动脉痉挛甚至麻痹,造成局部组织缺氧,继而引起反射性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减慢,出现血浆渗出、组织水肿和出血等变化,导致局部组织新陈代谢发生障碍,组织乳酸增多,更进一步加重血管壁的破坏;并且由于缺氧而导致发生组织自溶,合并产生坏死和液化、出血和机化等。而活血之治可加快血流循环,促使新陈代谢加快,改善组织缺氧,从而使组织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和功能。
对活血之治,刘老认为气的调治尤显重要。诚如《血证论》所说:“运血者即是气,守气者即是血。”《目经大成》云:“是故血虽静,欲使其行,不行则凝,凝则经络不通。”通过理气而治血,调和阴阳,使阴平阳秘,气行血随,瘀证得愈。刘老在运用理气之味时,非常注重药物的协同配伍,喜用对药、组药,讲究刚柔相济、动静相合、散敛互用,从而很好地利用药物的互补作用,达到活血不留瘀、止血血仍行的目的。如生、炒蒲黄同用,“生用则性凉,行血而兼消;炒用则味涩,调血而且止血。”又如生、炙黄芪共辅,生用黄芪补气升清以化瘀,炙用黄芪入脾以补血摄血而统血,从而行血止血,摄血归源,达到治疗诸眼底血证的目的。又如用行气之川芎、郁金、枳壳、香附,用通络之地龙、丝瓜络、鸡血藤,用散瘀之丹参、田三七、牡丹皮,共同来防止瘀血凝滞而留着不去。诸如此类,强调用药从“活”字着手,以“活”达到止血、祛瘀、生新、攻坚破积之治,实乃临床灼见。
同时,刘老亦重视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如玻璃体积血,可因外伤、内眼疾病和全身疾病引起,须根据患者的全身状况,先审阴阳,再别寒热虚实,再施论治。或益气养阴为主,兼用活血散瘀;或行气活血为主,兼以破瘀散结;或清热泻火为主,兼用凉血止血。在临床施治中,辨证择方后一定还要有“活血”的理念,因为通过活血理气,使气血水火相济而行,才可达到眼底血证最终的阴阳动态和谐。
刘老还认为,治血与治心密切相关。《黄帝内经》云:“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之合脉也。”血为心所主,脉与心相连,治血必治心,才是正本清源。正如“唯有源头活水来”,心气旺盛,心血充足,血液则会循行脉道而运行不息。如心火亢盛,百脉沸腾,血脉逆行,则邪害空窍而使血溢出脉道。所以刘老处方中常见一二味治心之药,或清心火(连翘、淡竹叶、木通),或益心气(炙甘草),或养心阴(麦冬、茯神),或安心神(炒枣仁、柏子仁),或交通心肾(黄连),以达标本同治而邪去病愈的目的。
病案:患者马某,男,71岁。诉左眼突然视物不见已1个月。视力:右眼0.6,左眼眼前手动。双眼晶状体轻度混浊。眼底检查见视盘边界清,动脉管壁反光增强,黄斑反光暗淡。左眼玻璃体暗黑色,眼底窥不见。患者舌质红,苔黄厚,脉弦。诊为肝火炽盛,灼伤脉络,血不循经所致的玻璃体积血。治以清肝泻火,兼以凉血活血。药用:当归尾12g,桃仁6g,红花6g,生蒲黄10g,炒蒲黄10g,生黄芪24g,夏枯草15g,草决明6g,龙胆草6g,车前子10g,三七粉3g(冲服),连翘心10g,菊花10g。14剂后查左眼视力0.01,左眼玻璃体积血大部分吸收,模糊可见眼底。患者舌红,苔薄黄,脉稍弦。改方时加大理气养阴之药,上方去炒蒲黄、龙胆草、三七粉,加赤芍10g、枸杞子10g、苍术10g。原方随症加减,治疗2个月后左眼视力0.3,左眼底可见较多出血斑、渗出物。改用石斛夜光丸善后。
(刘艾武、欧阳云、彭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