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辨证问题

二、辨证问题

前人根据翳的形态、颜色、病因、病程、脏腑等不同而有不同的命名,名目繁多,达数十种。然从辨证角度出发,笔者主张以病理运动形式分为动翳与静翳两大类。

1.动翳的辨证 凡角膜混浊、表面污浊、边缘模糊、基底不净,具有发展趋势或发展迅速者,称动翳。角膜上的活动性炎性病变均属此类。若病情初起,治疗及时,正胜邪却,多能痊愈;若邪毒炽盛,治不及时,可向纵深发展,出现多种并发症,甚至损坏整个眼球,造成严重后果。对于这种翳须正确辨证,积极治疗。我们在临床上常将辨病因、分表里、审脏腑、察虚实摆在首位。

(1)辨病因:动翳的病因很复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脏腑失调、气血失和、他病继发或并发等均可引起。但临床常见者主要是以下几种。

①因于风:风邪致翳以起病快、变化多、发展速为特点。初起翳色灰白或黄白,形如秤星,单个或多个存在,散在或连缀而生,状如树枝,或侵及深层,状如圆盘,白睛红赤,羞明隐涩,疼痛流泪,可兼见眉骨疼痛、鼻塞流涕、恶风发热、苔薄脉浮等其他全身症状。但风邪单独致病者少,常可夹热、夹寒、夹湿、夹燥。其中夹热者最多,故《证治准绳》指出:“翳膜者风热重则有之。”夹热则眵枯眊燥、赤肿痛甚、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②因于火:火邪致翳以来势猛、病情重、疼痛剧为特点。临床上大多是风热翳的进一步发展,是病邪由表入里、由轻转重之象。症见角膜溃烂且向纵深发展,甚则出现黄液上冲或其他并发症,白睛红赤,胞睑肿胀,强烈羞明,泪出如汤,头目剧痛,可兼见口渴发热、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数有力等其他全身症状。

③因于湿:湿邪致翳以病程长、反复发作、难以痊愈为特点。症见翳色白浊,表面如腐渣堆积,边缘糜烂如虫蚀,白睛红赤,眵泪黏腻,眼目胀痛,可兼见胸闷纳少、便溏腹胀、头身沉重、苔腻脉濡等全身症状。湿邪可夹寒、夹热、夹风、夹痰,以夹热者最多。夹热者则翳呈黄浊,白睛红赤较甚,苔黄腻,脉濡数。

(2)审脏腑:翳之发生与内在脏腑有密切关系。前人常以翳之来源和发展方向来区别脏腑,如赤脉翳从上而下者属足太阳膀胱,从下而上者属足阳明胃,从外眦入内者属足少阳胆,等等。我们常以翳之变化和全身症状来审定脏腑。若翳色灰白或微黄,病情尚轻,出现目赤涩流泪、头痛鼻塞等症者,为肺肝风热;若翳色黄嫩、状如凝脂,发展迅速,出现白睛红赤、口苦苔黄等症者,为肝胆实火;若翳色黄浊、状如腐渣,出现白睛混赤、胸闷纳少等症者,为脾胃湿热;若翳呈黄绿、迅速溃烂,出现溲黄便燥等症者,为三焦热毒炽盛;若翳障隐伏,出现白睛赤涩、时作微痛、潮热盗汗、舌红无苔等症者,为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然翳在角膜,角膜属风轮,内应于肝,故与肝关系更为密切。

(3)分表里:翳居眼球表面,但亦有表里之分,主要根据病情的轻重、致病的原因和全身症状进行区分。一般说来,邪自外侵,病情初起,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脉浮苔薄等症者,为表证;若病自内起,或表邪入里,见发热不恶寒、苔厚脉沉等症者,为里证。

2.静翳的辨证 凡角膜混浊、表面干净、边缘清楚、基底清洁,其病理变化处于相对静止者,称静翳,临床上大多见于炎症的恢复期或痊愈期。近代根据翳情常分以下几种:若翳薄如浮云、淡烟,须在集光下方见者,称云翳;若翳厚如蝉翅、色坚沉,自然光线下可见者,称斑翳;若翳厚明显、色白如瓷,一望则知者,称白斑;若角膜溃破、虹膜嵌入、愈合结瘢者,称粘连性白斑。若翳位于瞳孔中央,无论其厚薄,均可影响视力,勿作肾虚论治。若翳色白光滑,病程较长,翳障老定,服药多难奏效;若予早治,可望减轻之功。

动翳与静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亦可同时存在,临证须当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