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司诸病的大纲
《伤寒论》六经标题曰:“辨病脉证并治。”可见仲景虽重在辨证,亦不离乎辨病;六经不仅作为辨证的纲领,同时含有疾病分类的意义。诚如柯韵伯所云:“盖伤寒之外皆杂病,病名多端,不可以数计,故立六经而分司之……此扼要法也。”伤寒六经的这一作用在眼科六经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眼病之分类历来采用以症命名之法,有七十二症、一百零八症、一百八十一症等各种学说,名目繁杂,概念含混,不便于掌握运用。陈师改用分经晐病之法,以六经为纲,按各种眼病所系脏腑经络的变化进行归类。这在眼病分类上是一个创举,其意义有以下两方面:
1.以纲带目,执简驭繁 《法要》曰:“仲景大法,是以六经为经而以杂病为纬,不论任何杂病,医生的辨证都不能不从六经看问题,所以本篇对于一切杂病引起的眼病,完全列在六经当中。”书中以六经为大纲,病症为细目,凡外感性眼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六经形证)俱列入经线,而眼科杂病(常无明显全身症状)则列入纬线,经纬网络纵横交错,诸般眼疾包罗无遗。如《少阴目病篇》即包括暴盲、青盲、云雾移睛、视瞻有色、雀门、血灌瞳神、瞳神紧小、瞳神散大、黑夜精明、如银内障、五风内障等多种眼病。其中如银内障(即白内障)之病,前人以形状命名,竟有十余种之多,殊难得其要领。陈师以其终归结于瞳神,而以少阴目病一统,可谓提纲挈领。又如眼外伤,病自外来,似与六经无关,但“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正体类要》),仍可按其损伤部位而分属六经。如损伤胞睑为太阴目病,损伤黑睛为厥阴目病等,有助于反映眼病的病机特点。不难看出,《法要》分经晐病之法能指示医者临证只在六经上下手而不为病名所惑,但另一方面又注意到各病的个性,使辨证不致漫无边际。如瞳神紧小与瞳神散大同属少阴目病里虚热证,但一则宜助开散,一则宜加收敛,是证同病异而治亦异。
2.以证律病,知常达变 传统以症命名之法多以眼部主症为据,而对次要眼症及全身兼症不予考虑,仅能反映眼病之常,不能反映眼病之变,这是导致机械性认识的原因之一。分经晐病则从六经的全局着眼,而不为轮廓病症所限,故有一病而多经的情况。如黑睛生翳,按风轮病变归属厥阴目病是言其常,按六经形证归属三阳目病为通其变。又如暴盲,按瞳神病变应为少阴目病,按内眼症状(如视神经、黄斑、眼底动脉俱有改变)可归三阴目病,但如全身反应突出,又可判为三阳合病,从三阳论治可获效。可见眼科分经晐病实际上是一种以证律病、常变统一归类之法,既是辨证与辨病的有机结合,又注重“在六经上求根本”“不在诸病名目上寻枝叶”,因而有助于揭示眼病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