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床应用

二、临床应用

1.眼外伤 眼外伤根据受伤的部位、程度、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眼睑挫伤、眼球挫伤、外伤性前房积血、视网膜震荡伤、视神经挫伤等,属中医学“撞击伤目”“目衄”“暴盲”等病范畴。

笔者根据水血同治的原则,在临床上常采用活血利水法,方用桃红四物汤合四苓散(五苓散去桂枝)加减治疗。以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以治其本,四苓散利水消肿以治其标,无论眼睑肿胀、眼底渗出水肿、视盘水肿及外伤后房水淤积、眼压升高等,均可收到较好的效果。且利水药不仅可消除水肿,降低眼压,而且与活血药相辅可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房水的流出畅通,加快外伤后眼内外瘀血的吸收。然眼睑挫伤出血、外伤性前房积血和外伤性玻璃体积血的初期(3~5天以内)不可过用活血祛瘀药,而应以凉血活血止血为主,临床常用经验方蒲田四物汤(炒蒲黄10g,田三七粉3g,生地黄20g,当归12g,川芎10g,赤芍10g,牡丹皮10g,茯苓30g,车前子20g)加减治疗。

2.各种陈旧性玻璃体积血及眼底视网膜出血 玻璃体积血是眼科的疑难病症,可由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栓塞、眼外伤等多种疾病引起。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玻璃体积血的早期宜辨病论治,由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引起者治宜滋阴降火或养阴清热、凉血止血;由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引起者宜平肝潜阳、凉血止血;由视网膜静脉栓塞及眼外伤引起者宜凉血活血止血等。而本病的中、后期,尤其是采用其他疗法治疗半个月以上仍不见效者,均可采用水血同治的方法,常用生蒲黄汤合猪苓散加减以养阴增液、活血利水。如果能坚持守方2~3个月,甚至6个月~1年,往往能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审视瑶函》在阐述云雾移睛(玻璃体混浊)的治疗时云:“物秽当洗,脂膏之釜,不经涤洗,焉能洁净?”离经之血即是瘀,瘀血对于清澈透明的玻璃体即是污秽之物,也当涤洗。也就是说,玻璃体积血就好比洁白的衣服沾上了污秽,要洗涤干净污秽就必须先用水浸泡,本来透明的玻璃体现被积血“沾污”了,那么就应该在用生地黄、旱莲等养阴增液之品稀释其血液的同时,再用活血利水之药将其积血“洗去”。因而养阴活血利水法(常用药为生地黄、生蒲黄、旱莲草、玄参、益母草、茯苓、猪苓、泽泻、地龙、牛膝、赤芍等)可共同促进血液的吸收。此法对于其他原因所致的玻璃体混浊病变也有较好疗效,临床常用《审视瑶函》猪苓散(由猪苓、木通、萹蓄、苍术、狗脊、大黄、滑石、栀子、车前子组成)加养阴活血药治疗。

对于不伴有玻璃体积血的各种原因引起的视网膜出血,病程较长,血色暗红而不吸收者,同样可以采用养阴增液、活血利水法进行治疗,方用桃红四物汤合四苓散加墨旱莲、女贞子等养阴药物,其道理与采用该法治疗玻璃体积血相同。

临证之时,也可根据病种的不同,灵活运用活血利水法。如由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引起者,其病机多为阴虚阳亢,治疗宜滋阴潜阳、活血利水,可用天麻钩藤饮加丹参、地龙、茯苓等药;由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引起者,其病机多为阴虚血瘀,治疗宜滋阴降火、活血利水,可用知柏地黄汤加益母草、地龙、泽兰等药;由肾炎性视网膜病变引起者,其病机多为阳虚水湿上泛,兼夹血瘀,治疗宜温阳化气、活血利水,方用真武汤加地龙、红花、泽兰等药。

3.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眼内异物等内眼疾患手术后 青光眼属中医“绿风内障”“青风内障”等病范畴。中医学认为其病因病机为各种原因导致气血失和,经脉不利,目中玄府闭塞,神水瘀积。现代研究发现,青光眼患者多存在眼血流动力学障碍、房水循环受阻、血液流变性异常、血管紧张素增高、视盘缺血缺氧等改变,不仅具有中医学所认识的神水瘀积的病理,而且还具备血瘀特征,故其综合病理应为血瘀水停。根据青光眼及其手术后的临床表现,我们经多年的临床观察,认为其病理机制应为手术后气虚血瘀,脉络阻滞,目系失养,玄府闭塞,神水瘀积。治疗宜采用益气活血利水的方法,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常用黄芪益气;生地黄、地龙、红花、赤芍既活血祛瘀,又养阴血;茯苓、车前子利水明目。因益气既有利于手术伤口的早日愈合,又能提高视神经的耐缺氧、抗损伤能力;活血药不仅可化瘀,还可利水,且与利水药配合作用,既可以加快眼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眼局部及视神经的血液供应,以减轻视神经的缺血,增加视神经的营养,又可加速房水循环,以维持其正常的滤过功能,有利于预防青光眼术后高眼压的产生。总之,益气活血利水法能促进组织的修复,减少手术后瘢痕的形成,维持其正常的滤过功能,并能增加视神经的营养,加速房水循环,预防和治疗术后高眼压的产生,从而提高患者的视功能。我们曾采用此法治疗青光眼手术后患者114例187只眼,与113例179只眼对照,疗效有明显优势。

视网膜脱离属中医“暴盲”范畴。中医学认为,视网膜脱离产生的原因多为患者气虚不固,致视网膜不能紧贴眼球壁而脱落。视网膜脱离患者必须手术复位,但手术后患者如果不服用适当的中药治疗,其视功能亦难以恢复。笔者认为视网膜脱离手术是一种人为的眼外伤,术后多有瘀血病理存在,且有时术中还可导致视网膜出血,加重其瘀血病理。本病术中无论放水与不放水,其术后多有视网膜下积液的存留;而术中不可避免的出血又可使眼部阴血亏虚。因而其综合病理为气阴亏虚、血瘀水停。故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原则,用补阳还五汤为主益气活血;加茯苓、车前子、泽泻益气利水消肿;生地黄、女贞子、墨旱莲补养阴血。经临床97例105只眼的观察,如能以此为基础方坚持服药1个月以上,对提高视网膜脱离手术后患者的视功能有明显的临床疗效。此法对于陈旧性视网膜脱离及一些因找不到裂孔而无法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亦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眼内异物手术后患者的病理改变与视网膜脱离手术后的病理改变相似。因异物进入眼内后,其周围的眼局部组织往往出现渗出、水肿与出血,而且眼内异物取出手术与视网膜脱离手术一样,也需在眼球壁上作切口,切口处亦需电凝或冷凝,因而其术后病理机制为阴血亏虚、血瘀水停。除此之外,因眼外伤可致风热毒侵袭眼内,故还兼有热毒的病机。故治疗宜养阴清热、活血利水,可用生四物汤加栀子仁、金银花、地龙、益母草、茯苓、车前子、墨旱莲等,对减轻眼局部炎症反应,促进手术伤口的愈合和瘀血、渗出、水肿的吸收,恢复部分视功能有较好的作用。

4.Coats病 Coats病又称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多发生于儿童,少数见于成年人。本病以视力显著减退为首发症状,眼底视网膜外层有广泛黄白色渗出,多位于血管后,常伴有出血和胆固醇结晶沉着。此病在古代和现代中医眼科书籍里均无认识,至今亦少见有关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研究报道。笔者根据近几年来收治的9例本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认为此病应属中医“暴盲”范畴,其病机为阴虚内热、血瘀水停,故治疗宜水血同治,采用养阴清热、活血利水法,方用桃红四物汤合四苓散加减,常用生地黄、栀子仁、玄参、当归尾、川芎、赤芍、地龙、牛膝、茯苓、车前子、泽泻、枸杞、益母草等药。

5.黄斑部病变

(1)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和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简称“中渗”):均是青壮年常见眼病,以视力减退、视物变形、眼前暗影、眼底黄斑部渗出、水肿或出血为特征,属中医“视瞻昏渺”“视正反斜”“视惑”眼病范畴。根据以往治疗经验,结合我们近几年来对846例本病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观察,认为本病的发病机理为患者使用目力过度或情志刺激导致脉络瘀滞,津液泄于脉外,水液停于视衣,或脉络瘀滞,脉破血溢于视衣所致。治疗常采用活血利水法,用桃红四物汤合四苓散加减,药用生地黄、当归、川芎、赤芍、红花、茯苓、车前子、泽泻、茺蔚子、益母草、甘草等。若水肿、出血消退,可加用墨旱莲、枸杞等养阴药,以促进视力的恢复。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我们推测活血利水法治疗本病的机理为改善了眼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加了眼局部组织的营养供应,提高了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从而使浆液的渗出减少,促进出血吸收、色素上皮屏障功能恢复、渗漏点闭合、水肿消退,有助于视功能恢复。

(2)黄斑囊样变性及玻璃膜疣:黄斑囊样变性可由外伤后黄斑区水肿或出血引起,也可由老年性黄斑部退行变性或眼底后极部的血管改变、水肿、炎症等导致,表现为视力减退,视物变形,检查眼底黄斑区呈蜂窝状隆起。

玻璃膜疣为玻璃膜的透明赘疣,多发生于中年以后,检查眼底可见黄斑及其邻近部分多数圆形黄色或黄白色小点,或聚集成大块,位于视网膜血管下方,其周围绕以浅色素边。

西医学对以上两病无有效治法,对这两种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至今亦未见有报道。我们通过多年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观察及临床实践,对其病因病机有了初步认识,认为以上两病的病因病机系人到中老年后阴血不足,组织失养变性,脉络瘀滞,津液外溢渗于视衣之黄斑部所致。故治疗仍宗水血同治之法,采用养阴活血、利水明目治疗,用生四物汤加味,常用药为生地黄、当归、川芎、赤芍、地龙、红花、茯苓、白术、泽泻、益母草、墨旱莲、鸡血藤等。经多年的临床观察,证实此法能促进黄斑部渗出吸收,提高患者的视功能。

(彭清华、彭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