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出血的治法

一、眼底出血的治法

先父认为,单从眼部难辨阴虚阳虚,应结合体征、苔脉整体辨证,还宜参考血压、血脂、血糖,用药方准。治则如下:

1.止血 初起出血新鲜,为了阻止继续出血或制止反复出血,须用本法。一般炎症性出血,如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盘血管炎等,多为血热,用凉血止血法,用药如大蓟、小蓟、槐花、藕节、白茅根等。如为贫血性、高度近视性等变性出血,多因血虚,用补血止血法,用药如阿胶、墨旱莲等;高血压性、视网膜静脉阻塞等阻塞性出血多由血瘀所致,用活血止血法,用药如茜草、三七、蒲黄、牡丹皮等。对于出血不止,出血量多,反复出血的,可用收敛止血法,用药如血余炭、侧柏炭、棕榈炭等。

2.消瘀 离经之血为瘀血。出血已停,但血留其中而形成瘀血,须疏决通导,称为消瘀。一般血止2~3周后血色紫红或暗红,以及玻璃体积血时用之,可根据体征及眼征而分别佐用凉血、清热、滋阴、调气、利水等法。但本法应用不当时则反促使其出血,特别是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等皆有反复出血的特点,必须慎用。眼底若新生血管较多,视网膜前出血,血色暗红同时伴有鲜红色,提示有再出血的可能,须慎用、禁用;如要用,应佐止血药以监制之。血热有瘀者用凉血活血药,如赤芍、牡丹皮、茺蔚子等;血虚有瘀者用养血活血药,如丹参、川芎、当归尾、红花、鸡血藤等;血阻有瘀者用散瘀活血药,如桃仁、苏木、三棱、莪术等。

3.理气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之动虽由于火,亦因气逆上奔所致,所以治血必须理气。在本证治疗中须注意调理气机,见有气实的宜泻,气虚的宜补,气郁的宜疏,气结的宜散,气陷的宜升,气逆的宜降,可根据不同病情而选用之。

4.治水 《血证论》提出:“气生于水,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气……水行则气行,水止则气止。”又说:“水病而累及血……失血家往往水肿……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所以对眼底出血的治疗要同时注意治水,特别对肺肾阴虚、津液不足的患者,须益气生津;对血管阻塞伴有出血水肿者,又须利水以疏通气机。

5.软坚与补虚 软坚适用于本证后期形成机化者。补虚应用于本证后期,对提高视力将起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