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讨论

二、讨论

“扶阳派”(又有学者称为“火神派”)是清代末年由四川名医郑钦安创立的一个重要医学流派,以注重阳气、擅用附子而著称,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其用药讲究精纯不杂,用于扶阳之品主要是附子、干姜、生姜、炮姜、肉桂、桂枝、吴茱萸等;辅助用药主要有甘草、砂仁、半夏、丁香、茯苓等。“扶阳”理论在眼科方面的应用临床上报道甚少,这和历来眼病治火的观点有很大的关系。许多眼科医师对于“扶阳”理论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依旧持怀疑态度,因为受目病属火理论的影响,眼病治火是眼科治疗大法之一。但是,中医治病的根本就是辨阴阳,治火亦是如此。目前在临床上多见的眼病更多的是表现出“寒热错杂”,所以用药方面不可一味地运用寒凉药,纵然是实火,也不可全用寒药。《格致余论》中说:“凡火盛者,不能骤用寒凉药,必用温散。”

运用“扶阳”理论是需要一定经验的积累。医界向有“投凉见害迟,投温见害速,投凉之害在日后,投温之害在日前”之见。因此,使用温药、热药时必须了解服药后的反应,并嘱患者不必过于紧张。郝小波教授治疗的患者中有许多服药后出现皮肤红疹等症状,乃药效的正常反应,继续服药后红疹多能自行消退;如一有反应即停药,往往很难祛净阴邪,病也易反复。治疗疾病重要的关键一个是短期疗效,另一个就是长期的疗效,医者与患者共同追求的应该是长期疗效。中医治疗疾病的精华就是平衡已经失调的阴阳,利用自身的正气来祛除病邪。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都是可以治病的,但是我们需要辨清的是治疗疾病应该达到什么程度。《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体现出阳气的重要性。阳主而阴从,要达到远期目标,提高病人的体质,可以通过“扶阳”的方法实现。

(张馨、郝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