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辨病分期分型

三、辨病分期分型

葡萄膜炎按部位大体上分为前葡萄膜炎和后葡萄膜炎,而前葡萄膜炎以急、慢性虹膜睫状体炎为最常见。陆教授将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辨为肝热炽盛型及气营两燔型;慢性虹膜睫状体炎辨为阴虚火旺夹瘀型及肝胆湿热、气滞血瘀型;后葡萄膜炎以渗出性脉络膜炎为常见,辨证为湿热型及虚火上炎型。

陆师认为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总的要抓住“肝热”(或“肝经湿热”)、“血热”与“瘀滞”进行辨证。若表现为充血、急性渗出、房水混浊等,则为肝经气分邪热入营血而导致血分有热之象,实际上为气营(血)两燔之证。凡炎性渗出而造成的屈光间质的混浊、眼压升高及眼球胀痛与睫状区压痛皆属瘀滞,可因热、湿热及血热所致,诸如角膜后沉淀物、房水混浊、前房积脓、前房积血等皆属于此。一般来说,前房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或角膜后羊脂状沉淀物,多偏于湿热因素;前房积血则多偏重血热之候。

在以上辨证的基础上,治疗时首当清热。清热不仅要清气分热,亦要清血分热,视具体情况有所侧重。清气分热以清肝热或湿热为主,如肝胆火炽或热毒炽盛重者当清肝泻火或加用清热解毒之药。陆师认为活血祛瘀药能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不仅有利于瘀滞的吸收,且可增加机体的新陈代谢与抗病能力,同时也能帮助解除因炎症及瘀滞而产生的疼痛。因此,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的治疗,清热是主要的,但不同程度地佐以活血祛瘀药亦是不可缺少的。

慢性虹膜睫状体炎的睫状充血与自觉症状皆较缓和,有周期性加重现象,故辨证以阴虚火旺证为多。慢性期多有增殖性病变,故局部的气血瘀滞现象比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更为突出,表现为虹膜基质因浸润而致肿胀肥厚、羊脂状角膜后沉淀物、眼球轻度胀痛、睫状压痛等,而眼部充血与自觉症状较轻。辨证有瘀滞之象时,除滋阴降火等治法之外,活血祛瘀法的应用显得分外重要。当眼痛剧烈,“瘀滞”之象更为严重,正所谓“不通则痛”,必须重用活血散瘀、消肿止痛药,达到改善局部循环与消炎止痛作用。慢性虹膜睫状体炎除阴虚外,必须细辨有无湿象,因湿性缠绵、重浊、黏滞,阴虚夹湿者易反复发作,治疗时在滋阴同时当佐以祛湿之品。

后葡萄膜炎以渗出性脉络膜炎为多见。陆师认为有新鲜的黄白色渗出性病灶,且有明显玻璃体混浊现象,多为实证,为湿热或痰浊上泛所致。不管是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还是后葡萄膜炎,均可见湿热熏蒸之证,治疗应以清利湿热为主。所以陆师认为实证中以湿热熏蒸尤为重要。由于瞳神属肾,且脉络膜病变亦多波及视网膜;且湿热久蕴可以伤阴,故在治疗过程中,适当加入一些补肾药亦是必要的。对急性渗出性病变,属肝胆实火及血热所致的,治疗方法基本同急性虹膜睫状体炎。

对慢性渗出性病灶,或陈旧与新鲜病灶夹杂者,为虚或虚中夹实证,多为心、脾、肾的不足或虚火上炎之象,治宜补虚为主,佐以祛瘀。能找到病因者,必须同时治疗原发病。

西医学治疗葡萄膜炎常用糖皮质激素,但易引起眼压升高、库欣综合征、胃肠道不适、失眠、浮肿、血压升高、诱发或加重感染、伤口愈合延缓等不良反应,而且在激素使用过程中常出现激素依赖、病情反跳等现象。陆师认为中药与激素同用可以减少激素用量,同时减少激素不良反应。如胃脘闷胀,当在辨证基础上加用理气和胃之品,药如半夏、陈皮、白芍、枳壳、甘草等;如失眠,当加用养心安神之品,药如柏子仁、酸枣仁、麦冬、生地黄、远志等。在炎症控制后用中药可以调整机体状态,保持撤激素后病情稳定,减少复发。

炎症活动期,证候以实证、热证为主者,可应用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连翘、黄芩、黄连、龙胆草等;热盛加生石膏、知母、生甘草,配合散风止痛的荆芥、防风、川芎、白芷和养阴生津的生地黄、花粉、石斛等与激素同用,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从而减少应用激素的总量,减轻激素的毒副作用。炎症好转后,在撤激素过程中如出现畏寒肢冷、小便清长、体胖乏力、舌淡有齿痕等阳虚证,应用右归丸、金匮肾气丸或以此为基础加黄精、淫羊藿、制何首乌等温补肾阳。若见口干欲饮、心烦失眠、五心烦热、舌红苔薄、脉细数等阴虚证候,应用左归丸、六味地黄丸或以此为基础加沙参、花粉、麦冬等滋补肾阴,有利于顺利撤除激素,减少复发。

总之,中医药治疗葡萄膜炎具有明显的优势。临床研究证实,辨病分期分型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视功能,降低致盲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