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思辨特点与诊疗规律
1.辨证思路 由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最突出眼底改变是眼底出血,故本病属于眼科血证。邓老在诊治视网膜静脉阻塞时,常采用眼底病变局部辨证与全身脏腑辨证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尤其强调眼底病变局部辨证和分清病变的阶段。因为本病的病程长,在病变的不同时期其眼底改变有所不同,其中医病因病机也有差异,故对本病的治疗强调分期论治。
在该病的早期,最突出的眼底改变是视网膜出血较多,清代医家王清任曰:“离经之血,即为瘀血。”同时,眼内出血因无窍道直接排出,故吸收消散难,易于留瘀,瘀留目内则变症丛生,后患无穷。因此,本病早期在患者全身无症可辨的情况下,常辨证为气滞血瘀证;若患者的全身症状较为明显时,则眼局部辨证与全身症状相结合,辨证分型,随证加减。
在本病的中期,最突出的眼底改变是视网膜水肿,以及视网膜出血,色泽较暗。根据《血证论》“血不化便化为水”,故该期多为瘀血内停兼水湿停滞。
在本病的后期,若视网膜出血基本吸收,多辨证为肝肾不足兼有瘀滞。其依据是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常大量应用活血化瘀药物,而活血化瘀药物久用易伤正气;加之此时病程较长,久病多虚、多瘀。眼与肝肾的关系密切,因此多从肝肾不足兼有瘀滞来辨证。
2.治则治法 在本病的早期,邓老常采用止血活血、行气化瘀之法,其依据在于邓老认为在治疗出血性眼病时必须注意止血而勿忘留瘀之弊,因瘀血不除,血行不畅,脉络不通,又可引发出血;而化瘀又须勿忘再出血之嫌,须处理好止血与化瘀的关系,不可偏执。
在本病的中期,邓老常采用行气活血、化瘀利水或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法,其依据在于邓老认为此期多为瘀血内停兼水湿停滞,因为“血不化便化为水”,故该期必须重视血与水的关系,拟行气活血、化瘀利水之法;若眼底见机化物,则应采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法,因为眼底机化物即为瘀滞、死血之候。
在本病的后期,邓老常采用补益肝肾、活血化瘀之法,其依据在于久病多虚多瘀,患者较长时间服用活血化瘀药物易伤正,病证多为肝肾不足兼有瘀滞,故常采用补益肝肾兼以活血化瘀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