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的某些病变
1.增殖性视网膜炎及视网膜硬性渗出 此种眼底病变多为视网膜炎症之结果,乃正常眼底不应有之多余有形之物,必须消散乃得其平,故属消法治疗范围。
朱丹溪认为,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然痰在皮里膜外则遍体游行,肿而色白,滞而不痛,宜导达疏利。故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增殖性视网膜炎及硬性渗出乃由痰湿蕴结而致,应治以消法,故常于方中加入制半夏、贝母、瓜蒌皮、枳壳、花粉、海藻、昆布、海浮石、鸡内金等。但此类病变在治疗中不宜操之过急,尤其要慎用过量活血化瘀之剂,否则会引起由静脉周围炎而致的增殖性视网膜炎再度出血,或由机化条索急剧牵引而造成视网膜脱离。
2.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 目前多数学者采用活血化瘀之法治疗,此乃受西医观点之影响。笔者认为,血管内形成阻塞,除有全身因素外,其阻塞之物也恐非纯为瘀血。故治疗此类病变,除应考虑全身因素外,多辅以消法,即加入散结软坚、消滞通络之品。尤其是视网膜静脉阻塞后期,血已基本吸收,但侧支循环形成不理想、视网膜水肿吸收缓慢、视力改善差者,在方中加用消散药物往往收效。用药可参考增殖性视网膜炎。
病案:仲某,女,18岁,病历号418。住院日期1986年6月9日。因左眼视力下降一月余,诊为左眼中央静脉阻塞收住院。入院时检查左眼视力为0.04,前节(-),左眼底视盘色红、边界不清,以视盘为中心呈放射火焰状大片出血,静脉迂曲怒张,黄斑水肿,下方呈放射状,中心凹反光消失,脉细,苔薄白,边有齿痕,纳呆。曾辨为气虚血滞,脉络受阻,血溢络外。先后用活血化瘀通络和温化水湿之法,服汤药百余剂;并于发病后2个月加用泼尼松口服,每日20mg,后递减至每日5mg,前后服药一个半月;并球后注射地塞米松2.5mg,隔日1次,共35次,因效果差而停用。因上述治法效果不佳,经科内会诊改用滋阴补气、软坚散结法。处方:枸杞子、茯苓各12g,菟丝子、山茱萸、牛膝、泽泻、柴胡、浙贝母、海藻、昆布、牡蛎、制半夏、地龙各10g,桑寄生15g,水煎服。上方服7剂,视力提高为0.2,视盘周围及黄斑区水肿明显减退。继服上方10剂,视力提高到0.6-3,视盘边界可辨,黄斑水肿仍有,内有硬性渗出。于10月2日出院,半年后复查视力左0.7,眼底除黄斑有陈旧色素变性外,余均正常。
3.眼底某些退行性病变 如视网膜色素变性、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动脉硬化的眼底改变,以及眼底陈旧性改变等,这些病变在治疗时,消法常与其他疗法同时使用。其原因是退行性病变多由眼内组织得不到气血精气津液之供养而致。治疗时补气养血、益精生津固然重要,但细究其因,大多由于血脉络道狭窄或闭塞以及炎症、变性等所造成,治疗单用补法恐药力难达病所,故应在补剂中兼用消散通脉之品,往往可以提高疗效。如加茺蔚子、王不留行、毛冬青、玄参、鳖甲、漏芦、牡蛎、夏枯草等,既可消散,又能补血养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