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眼病的中医治疗
1.分型论治 王老师根据全身所出现的临床症状归纳为三型:①气滞血瘀,脉络阻塞:治以活血通窍,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老葱、红枣、黄酒);②痰热上壅,脉络受阻:治以涤痰开窍、活血通络,方用涤痰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涤痰汤:半夏、茯苓、陈皮、竹茹、枳壳、甘草、大枣、生姜、胆南星、人参、石菖蒲;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加柴胡、枳壳、桔梗、川牛膝);③阴虚阳亢,气血逆乱:治以平肝潜阳、活血化瘀,方选天麻钩藤饮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
2.分期论治 对眼底出血而全身症状不明显的患者,提出了眼科血证的四期论治理论,分为出血期、瘀血期、死血期、干血期。对不同时期,治疗重点不同。死血之名最早见于《丹溪心法》一书,《杂病源流犀烛》谓:“死血,由恶血停留于肝,居于胁下,以致胁肋痛,按之则痛益甚。”说明瘀血日久变为恶血,所指的恶血也与死血作祟有关,也是瘀血作为第二致病因素所表现出的证候。干血之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谓:“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䗪虫丸主之。”说明干血是瘀血停留于体内日久而形成。将死血、干血移用于眼科血证的分期中,每期的时间参考第四军医大学眼科教研室“眼球穿孔伤后玻璃体出血和纤维组织增生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而定。
(1)出血期宜凉血止血兼活血:出血期多指发病半个月内,为出血活动期,眼底镜下见视盘色红,边界模糊,视网膜见点状、片状鲜红色出血,或出血以视盘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出血进入玻璃体可见红色凝血块。视网膜静脉阻塞者可见动脉变细、静脉扩张及动静脉交叉压迫征。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者可见血管白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者可见新生血管、微血管瘤等。辨证应着重于气与火。气有气虚与气滞,火有实火与虚火。正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谟》中所云:“动血之由,唯火与气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无论为气为火,治疗均以止血为要。治法为凉血止血兼活血祛瘀。基础方为生蒲黄汤,根据临床辨证加减。生蒲黄汤为已故著名眼科专家陈达夫教授的经验方,组成为:生蒲黄、墨旱莲各25g,郁金、丹参各15g,牡丹皮、荆芥炭、生地黄各12g,川芎6g,具有止血不留瘀的特点。在整个出血期,用药尤其要注意两点:一是方中少量掺入活血药,这是根据眼底出血的特点而决定的。因为出血之前病因多为“郁”,出血之后瘀血停留为患,故宜止血不留瘀;二是注意不要寒凉伤胃,因为不论虚火实火之治,多有寒凉之品,故加山楂、炒麦芽、炒谷芽等以顾护胃气。
(2)瘀血期宜活血化瘀:在瘀血期,眼底出血基本停止,见血色暗红,或黄白色颗粒,或玻璃体呈褐色,眼底窥不进,此期多为病后半个月至2个月之间。辨证主要从气滞血瘀、气虚血瘀两方面入手。①气滞血瘀:眼底出血之病因多有郁滞,并且在出血之后常因视物不清或视物不见而更致心情抑郁;治法宜活血化瘀,兼以行气;方药用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加减。②气虚血瘀:多见于体虚多病之人,或久用破血之品耗伤正气;治法为益气活血;常用方为补阳还五汤加减。
(3)死血期宜痰瘀同治:死血期多在发病后2~3个月内,病积日久,见眼底血色黯黑,部分出血吸收,机化开始形成。原为玻璃体出血者可见大量黄白色颗粒,此为血红蛋白降解产物和细胞碎片,并见膜状物形成;发病累及黄斑部者常出现黄斑囊样水肿。机化形成是死血期向干血期转化的表现,黄斑囊样水肿的出现是血病及水的具体反映,即出血作为第二病因对视网膜的损害。结合久病多瘀、痰瘀互结的理论,治疗上应着重考虑瘀、痰、水,即破血祛瘀、痰瘀同治及水血同治。眼内出血瘀积日久不化可成死血。治死血停留之疾,一般的活血化瘀药物难以奏效,视网膜静脉阻塞宜破血通络行瘀,首选通窍活血汤。其方以麝香活血开窍通络,常用50~120mg冲服,另可加地龙、三棱、莪术等破瘀之品,以增强活血通络的作用。血病日久可引起痰水为患,痰浊水湿停积又能导致瘀血内生。正如《血证论》所说:“血积既久,亦能化痰。”“水病而不离乎血,血病不离乎水。”在眼底具体表现为硬性渗出、机化形成、黄斑囊样水肿。若为痰瘀互结者,以硬性渗出、机化物为主;若为血与水互结者,以黄斑囊样水肿及软性渗出为主。前者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后者用五苓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若病属玻璃体积血数月不愈,目无所见者,常加破血逐瘀药如三棱、莪术、五灵脂、水蛭、虻虫等。此期药物难以奏效时,可配合激光及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
(4)干血期宜扶正散结:在干血期,大部分出血已吸收或完全吸收,遗留少许死血块,或仅为机化灶,或玻璃体内有大量膜状物,此期多在3个月以上。治当扶正散结,着重注意视网膜功能的恢复和机化物的清除。在出血全过程中,眼内组织经受了出血、瘀血、死血、干血等这些第二病因的损害,玻璃体浓缩、液化,视网膜、脉络膜功能受损,故在后期治疗上应特别重视扶正。扶正从补益气血、滋补肝肾两方面入手。软坚散结主要从化痰散结、祛瘀散结、消食散结三方面考虑。三种软坚散结药在干血期常需合用,而软坚散结疗法又常与扶正明目方合用。常用方药如茺蔚子、楮实子、菟丝子、枸杞子、昆布、海藻、鸡内金、炒山楂、浙贝、郁金、炮甲珠、丹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