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五轮学说理论的诠释

一、对五轮学说理论的诠释

五轮系指肉轮(胞睑)、血轮(两眦)、气轮(白睛)、风轮(黑睛)和水轮(瞳神)。五轮学说也可以称为眼部的脏象学说,根据文献考证,“五轮”一词最早出现于晚唐,但是首先论述五轮学说的是宋·王怀隐等编著的《太平圣惠方》(992年),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五轮学说,并主张“摄养以预防眼病”,千百年来该论述已成为中医眼科学的精髓。《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古人根据这段经文将眼部分属五脏,配合五行、五色等,从而衍化为五轮学说。

五轮分属五脏,五脏有病必表现于五轮。即五轮部位若出现病变,则相应的五脏也必然有病。张教授认为五轮属标,五脏属本,轮脏相应,轮之有病,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这是一般的规律。同时,眼病可以影响全身,全身的疾病也可以影响到眼。只有认清眼病与脏腑之间的关系,才能准确判断病因病机,从而分析眼病的本质。五轮既然与所属脏腑分别相应,当某脏腑发生病变时,每可在相应的轮位上出现证候。基于这一原理,观察眼部的各种证候,可以推断脏腑内蕴病变,用于指导临床辨证用药。正如《审视瑶函·五轮不可忽论》所说:“轮为眼位,内联五脏,禀于五行,脏为轮之外根源,轮为脏之外候。查轮之证,方知脏腑之病。”故外查五轮,明晰脏腑,遵其纲纪,则诊断有规律可循,治疗有据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