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整体结合,遣方圆机活变
刘佛刚临诊既重视眼局部病变,也注重整体辨治。在四诊上,除了详察眼部外,特别留意舌质、舌苔,认为舌质、舌苔的变化可辨明病邪之性质、病位之所在,了解邪正之盛衰、津液存在与否,能较真实地反映整体的证候特征。角膜病患者如有舌苔白,则用祛寒之羌活、防风、荆芥、细辛;若舌红苔黄,如属表热则用桑菊饮、银翘散加减,如属里热则用石膏、知母、黄芩、黑栀子等。但对一些严重的角膜病,如病程长,再加辗转失治误治,病机复杂,则须舌脉结合,辨证施治。一般脏腑主脉的运动,在正常情况下是规则的,在病变情况下则出现相应的改变,如果人的体质好则六脉皆强;人的体质差则六脉皆弱;表病则脉浮,里病则脉沉;虚病则脉细,实病则脉粗;寒则脉迟,热则脉数。但究竟属何脏何腑的表里虚实寒热,则应在切脉时仔细揣度、体会,才会在决定治则是“单清”还是“兼清”,是“单补”某一脏还是“合并”多脏上不致出现偏颇,起到救急除弊之功。
在治疗上,刘佛刚对角膜病注重从整体辨治并分阶段治疗。在外感初期,或用祛风清热,或以祛风散寒,前者如《审视瑶函》的驱风散热饮子、《原机启微》的羌活胜风汤,后者如《审视瑶函》的明目细辛汤。认为此期邪初入而正未伤,当全力祛邪,邪去则正安。而中期则应扶正以祛邪。因目受血而能视,而肝开窍于目,肝为藏血之脏,未有血虚而目不病者,亦未有目疾日久而不损血者,又肝主风轮,故此时当养血祛邪并重,临证多以四物汤加味治之。此时病因虽有寒热之不同,但寒邪郁久从热,故祛邪多治以清热祛风,用药如柴胡、黄芩、牡丹皮、木贼草、桑叶、菊花、黑栀子等。在后期当以补益为主,或以四物汤加味以补血,或以益气聪明汤补气,或以助阳活血汤助阳,或以杞菊地黄丸补阴,再辅以祛邪之品。
在临证治疗过程中,刘佛刚十分注意证型之间的转换用药。如肺阴不足,外感风邪,夹肝火上攻于目,则宜内清外解,先以养阴清肺汤加味,以养阴清热、祛风止痛;继以龙胆泻肝汤加味,泻肝胆实火,使内、外二邪分消。如见外感风热寒邪,鼻塞身重,太阳头痛,但眼局部症状又较重者,必先用羌活胜风汤去白术、加石膏。因先表散则外邪解,使外邪不易从热化,不易与热合,再清热则热邪易除,投泻火解毒兼祛风热之剂。再如患者年近五十,肝胆火旺,肝病及肾,肾脏虚弱,若前房积脓消退缓慢者,则宜滋阴降火治本为主,兼治其标,以获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