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清华论视网膜色素变性虚中夹瘀病机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tis Pigmentosa,简称Rp)是眼科临床的疑难病,因其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明了,西医学对此病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自1987年以来,对该病的中医病理机制和治疗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通过与正常组对照,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进行微量元素、眼电图、免疫学、自由基体系、血清性激素、眼血流图、血液流变学、球结膜及甲皱微循环、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内皮细胞受检指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舌象及舌下静脉等指标的检测,并采用中医综合疗法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结果发现: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头发微量元素中锌、铜、铁含量以及血清锌、铜含量和血清铜/锌比值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0.01);眼电图(EOG)中LP、DP、LD-DP、Arden比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0.01);免疫学指标中T1、T4、T8、C3、C4明显降低,IgM、T4/T8、CIC明显升高(P<0.01);血浆中自由基含量、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明显升高,红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而血浆谷胱苷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改变不明显;血清性激素中PRL、FSH、LH、E2和E2/T明显升高,T显著下降(P<0.01);ROG中异常波型率明显升高,Hs下降,Ta延长,Ta/T增高,Hs/Ta和Hs/Tb降低,上升角减小和顶夹角增大;血液流变学中红细胞电泳时间明显延长(P<0.01),全血比黏度增加(P<0.01),血沉加快(P<0.05);球结膜和甲皱微循环中微血管走行异常,口径宽窄不一,微血管瘤出现率增高,网格密度增加,血流减慢,红细胞集聚,血色暗红;血浆β-血栓球蛋白、血栓素B2、Von Winebrand因子含量明显升高,6-酮-前列环素(6-keto-PGF1α)含量降低,TXA2与PGI2比例失衡;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见脉络膜微循环障碍,血流缓慢;暗红或暗红兼见瘀点舌比例达34.21%,舌下静脉弯曲、粗张等。说明视网膜色素变性存在虚中夹瘀病机。
我们在临床上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时,常辨证分为三型:①脾气虚弱型:治以补脾益气、活血明目,用补中益气汤加减;②肝肾阴虚型:治以补益肝肾、活血明目,用杞菊地黄汤或左归饮加减;③脾肾阳虚型:治以温补脾肾、活血明目,用肾气丸或右归饮加减。同时,在上述方药的基础上,均选加桃仁、红花、地龙、川芎、赤芍、丹参、苏木、益母草、水蛭、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药甚至破血药。我院眼科经采用补虚活血中药(均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选加活血化瘀药甚至破血药)配合针灸、按摩等的中医综合疗法治疗3000余例患者,经临床观察,其临床疗效较单纯补虚治疗而不用活血化瘀药者为佳,其提高视力、扩大视野的有效率在80%以上。该研究表明,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病理机制为虚中夹实(瘀),在其病变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血瘀病理改变,中医药治疗本病应以补虚活血为基本原则,采用中医综合疗法进行治疗,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彭俊、彭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