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眼底结构的病理改变辨证
1.视盘的改变 视盘色泽转红,稍隆起,境界模糊者,初起多属肝经风火上扰。火性炎上,熏灼眼底脉络,则色泽鲜红;或为肝经郁热,血热成瘀,脉络瘀阻,血行障碍之状态。或肝郁气滞,肝气上逆,气血郁闭所致。
视盘颜色微红,境界稍模糊,病程较长者,多因肝肾阴亏、虚火上炎所致。
视盘色泽变淡或蜡黄,多因阴虚火旺,灼伤目系,或血虚不能上荣所致。
视盘颜色苍白,血管变细,多因肾精不足,导致肝血虚亏,或气血俱虚,不能濡养目系所致。
视盘水肿(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多为气郁血阻,或痰湿郁遏,气机不利,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水湿积滞于目系所致。
2.视网膜的改变
(1)出血:①视网膜出血,早期血斑成片,或呈火焰状,位于浅层者,或视网膜前出血,多属火热灼络,迫血妄行,血溢络外所致。②视网膜上少量的反复出血,以阴虚不足、虚火上炎者居多。③视网膜出血,血斑颜色暗红,呈小片状或圆点状,位于深层者,多属瘀热在里,灼伤脉络所致。④视网膜新、旧血斑混杂,反复出血者,常伴有视网膜静脉极度充盈、迂曲怒张,呈紫红色,多因血瘀所致。或因脾气虚弱、统摄失职,或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或气血两虚、血不循经,或过用寒凉之品、寒凝血滞所致。⑤视网膜出血日久,血斑颜色暗红,或呈白色机化斑者,多为气机失利,气滞血瘀,血凝不行,郁结不散,郁而成积所致。
(2)水肿:一般认为炎症所致水肿,多为水湿积聚或湿滞成痰。血液循环障碍所致水肿,多为气郁血阻。若出现后极部弥漫性水肿,初起多属肝热所致(热胜则肿),若病程较长,水肿经久不消,多为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气化功能失职所致,即所谓“寒胜则浮”。若外伤所致视网膜水肿,多为气滞血瘀所致。
(3)渗出:①新鲜渗出或软性渗出,色呈淡黄,如点如片者,多属肝热所致。或为脾运不畅,或肾水上泛引起痰湿蕴聚,或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所致。②若呈弥漫性渗出,多属脾肾阳虚,升降失司,浊气上泛所致。③渗出物边界清楚,色白晶亮,病变日久者(陈旧性硬性渗出物),多为瘀滞结聚不化,或痰湿蕴结。
(4)增殖性改变:①凡出血性眼病所致的增殖性改变,多属气血凝滞,久郁成结所致。②凡炎性渗出所致的增殖性改变,多属痰湿凝结所致。③视网膜新生血管增生,多属气血瘀滞所致。④视网膜色素增生,多为血瘀湿滞,或肝肾不足所致。
(5)变性和退变,多属肝肾不足,或气血俱虚所致。
(6)视网膜脱离,多属肺肾不足,或湿热蕴结所致。
3.视网膜血管的改变
(1)视网膜静脉血管扩张、迂曲、色紫者,为血行不畅、气滞血瘀的表现。若呈腊肠状、色显紫暗,多为寒凝气滞或血瘀所致。
(2)视网膜静脉瘀阻,兼见视网膜水肿,或放射状出血,血管迂曲怒张,多为心火上炎、火灼脉络所致;或肝气上逆,血随气上,气血郁闭所致。
(3)视网膜末梢小血管扩张呈毛细血管瘤者,多为阴虚火旺,虚火上炎,蒸灼脉络所致。
(4)视网膜动脉阻塞呈白线状者,多因气滞血瘀,痰浊停滞,或为肝风内动,风痰上壅所致。
(5)视网膜动脉血管变细,或粗细不匀、弯曲扭转者,多因肝风内动或血虚生风所致。
(6)视网膜血管变细,反光增强,或呈铜丝状、银丝状者,多因痰阻血瘀所致。
(7)视网膜动、静脉皆变细,并伴有视盘颜色变淡或苍白,多为气血不足所致。
4.黄斑区的改变
(1)黄斑区水肿、充血:多属气血郁滞、血热壅盛所致,或脾失健运、水湿停滞,或湿热熏蒸、化火上炎,或脾虚复感风邪,或阴虚火旺所致。若水肿经久不消,多属脾肾不足,气化失司,水湿停滞所致。
(2)黄斑区出血:多属脾虚不能摄血或血热所致。
(3)黄斑区变性:多属肝肾不足或气血俱虚所致。
5.脉络膜病变
(1)脉络膜渗出:呈弥漫性灰白色混浊,或边界不清的灰黄色病灶,位于视网膜血管下方稍隆起者,多为血瘀痰阻所致。
(2)脉络出血:颜色棕黑,稍隆起,多为血热成瘀所致。
(3)脉络膜退变:脉络膜血管显露,呈橘黄色,或可见大小不等、边界清楚的类圆形白色萎缩斑,周围有色素堆积,多属心肾亏损、精血俱虚所致。
6.玻璃体的改变
(1)炎性渗出物进入玻璃体,呈絮状或尘状混浊者,多为肺气不宣,津液不能敷布,水湿积聚所致,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
(2)玻璃体积血或有白色机化物者,多为血凝气滞所致。
(3)玻璃体液化,多属肺肾不足,或气阴两虚所致。
7.眼底任何组织的缺损 均属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多从脾肾或肝肾不足论治。
在辨证时,除观察眼底局部的病理改变外,尚须结合自觉症状和全身症状,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才能达到辨证全面、正确施治的目的。以上见解打破了历代眼科医家只认为“内障”属虚、以肾为主的观点,补充了前人之不足。
(王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