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赞襄眼科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庞赞襄主任医师祖传三代中医眼科,从事中医眼科工作四十余载,治学严谨,精研医籍,博览群书,取其众长,灵活变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治疗眼病多收奇验,对《黄帝内经》《伤寒论》《审视瑶函》《银海精微》《眼科大全》等经典著作的研究有较深的造诣,取其精华,融会贯通,颇多见解而更有创新。庞师精于眼科,在治疗眼科疑难病中辨证用药有独到之处,积40年临床经验著成《中医眼科临床实践》一书,1976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庞老眼科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代表著作之一。
从外感眼病所涉及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来论,庞师认为:“临床以风、火、燥、湿为多见。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善动多变,眼居高位,唯风易至,风郁头目,使气血不畅、营卫不和而见目痒、痛、羞明、流泪、酸胀、眩、糊、麻、肿、㖞、劄、垂、斜、颤、瞳孔散大等,即久风多变热,热极便生风之故。”以诸轻药皆散而胜之。
庞师认为眼疾多发火病,临床所见,目赤、肿、突、硬、疮、疔、脓、疡、瞳孔缩小、黄液上冲、目络紫胀、青盲、暴盲、眼底出血等,乃为火性上炎,首犯于目,灼津伤络,变化多端之故。以清热火自消、泻火肿自退而取之。燥犯目窍,伤津耗液,临床常见目干、涩、痒、眦弦鳞屑、干裂出血,或目珠枯燥、萎缩等,应治以生津润燥,目乃濡之。湿为阴邪,上侵于目可见胞睑湿疹、糜烂、浸淫流水、眦部赤烂、白睛污黄、胬肉如脂、睛珠混浊、视衣水肿或渗出等,乃为湿邪伤阳,阴邪过重,络阻脉伤之故,应以祛湿散邪而胜之。
情志不遂,肝气郁滞,则玄府郁闭,阴阳乖乱,内热从生,每见易怒、口干、口苦、气逆、叹息、便燥;气血瘀滞,痰火郁结,目窍被蒙,则见视物不清、神光涣散、瞳神缩小、青盲、暴盲、雀目、视惑、眼底出血。庞师认为“郁之为病,脉络欠通,气血失和,诸痰从生”之故,以解郁顺乎气血、行郁而生津液、破瘀血疏通脉络而取之。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法,庞老临证中始终坚持中医传统理论。现举两则医案,以窥其医术一斑。
病案1:何某,男,45岁。1984年4月21日入院。患者右眼畏光、视物不清一月余,曾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现右眼流泪、疼痛,口干不欲饮,舌苔薄白,舌质正常。眼部检查:视力:右远0.01,近0,睫状充血(++),角膜中央大片失去光泽,呈毛玻璃状实质层增厚水肿,知觉消失,眼底不能窥视。诊断:右眼盘状角膜炎。辨证:肺阴不足,津液短少,则肝火上乘侵目而发生黑睛生翳。治则:养阴清热,泻火明目。方药:自拟养阴清热汤:生地黄30g、花粉12g、知母12g、金银花30g、生石膏30g、荆芥9g、防风9g、黄芩9g、枳壳9g、瓜蒌30g、芦根30g、甘草3g、大黄10g,水煎服。共服47剂后右眼远视力1.0+1,近视力0.8,结膜轻度充血,角膜知觉敏感,角膜欠清晰,瞳孔中度散大,眼底可见。
病案2:龚某,男,32岁。于1978年4月20日入院。患者左眼视物不清、分泌物多一月余。口干欲饮,二便正常,舌苔薄白,舌质正常。眼部检查:左视力远0.1、近0,结膜混合充血,角膜知觉减退,中央灰白色混浊,实质层增厚,虹膜纹理不清,用荧光素染色不着色,眼底不能窥视,胸透、化验未发现异常。诊断:左眼盘状角膜炎、虹膜炎。方药用养阴清热汤,配合口服泼尼松10mg,每日3次。服至5月29日,左眼视力0.6,结膜充血消失,角膜清晰,虹膜纹理清而愈。
(赵廷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