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出血

二、出血

眼底出血是眼底病常见的病征之一,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表现为荧光遮蔽。病变早期,不论其出血部位属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或视盘,均应分辨病因属阻塞、炎症、血管瘤、新生血管或外伤等之不同,治疗时按“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应用凉血止血的药物先塞其源,防止再出血;继之结合局部和全身证候,辨别其寒、热、虚、实和脏腑归经,以审证求因,据因论治。

1.新血 血斑颜色鲜红,呈火焰状。位于浅表者病情较轻,多属火热灼络,迫血妄行,治宜凉血止血,可选用宁血汤或十灰散或四生丸加减:生地黄、仙鹤草、墨旱莲、栀子炭、白芍、白及、白蔹、阿胶、白茅根、侧柏叶、生蒲黄。若血斑位于深层或颜色暗红而呈片状、团状,病情较重,兼舌色瘀红者,多属瘀热较甚,须在凉血止血基础上选加黄连、龙胆草、黄芩、黄柏等苦寒药物,直折其锐气,以达到清热凉血止血之目的。

2.新血与瘀血相混,或兼有白斑,或反复出血 治疗上仍应先止新血。但由于止血药物性味多寒凉,血得寒则凝,若过用寒凉止血之品易伤脾胃,须防其标未退而本先伤,反使病邪冰伏,导致血瘀滞结更甚,促使反复出血。因此,若见新血与瘀血相混的情况,宜凉血止血与活血祛瘀两法并用,常用生蒲黄汤加减:生蒲黄、墨旱莲、生地黄、大蓟、荆芥炭、牡丹皮、郁金、丹参、川芎、血竭、三七。本方既能止血,又能祛瘀,止血而不留瘀。

3.出血日久不消散 血斑颜色晦暗,或玻璃体积血日久不吸收,甚至已出现机化。多属久病伤阴,阴伤及阳,或气血俱损,或治血早期过用寒凉,致寒凝气滞,旧血不去,新血不生。临床须针对不同的证候表现分别施治。若属气血不足者,宜益气养血散瘀,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党参、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以扶正祛邪,促进瘀血吸收。属阴虚火旺者,治宜滋阴泄热,津液充足则肾水自壮,水足便能抑火泄热,血无火迫,自能清守归顺。常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黄柏、生地黄、山茱萸、茯苓、山药、泽泻、牡丹皮、墨旱莲。

4.气血相关理论的运用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滞则血瘀,气寒则血凝。唐容川认为:“血之运,气运之,即瘀血之行亦气行之,血瘀于脏腑经络之间,既无足能行,亦无门可出,唯赖气行之。”故在应用理血法时,又必须同时配伍理气之品,使气机通畅,气行则血行,从而加速血液循环,使视网膜新陈代谢得以改善,促进瘀血的吸收。瘀血郁结不散,多属气滞与血凝互为因果所致,此时须活血祛瘀与行气散结两法并重,可选用桃红四物汤,并重用川芎,酌加香附、郁金、陈皮等行气散结之品。若属寒凝气滞所致者,宜选加细辛、桂枝、肉桂等辛温辛热之品,以温散寒邪,使气机畅达,瘀血得以消散。若眼底或玻璃体积血日久不消,甚至部分机化,尽管患者视力仅余光感,只要排除了视网膜脱离,也不要放弃治疗,可适当配伍三棱、补骨脂、肉桂、莪术、川贝母、鸡内金、昆布等温肾散结之品,也可加少许米酒,以加速血液循环,增强祛瘀作用,往往能软化已机化的纤维组织,使之逐渐吸收,病变组织得以修复,患者可恢复部分视力。

5.血与痰的关系 血运不畅,局部血液停滞,或离经之血存留于眼内,未能消散而形成瘀血。瘀血形成后又能影响气血运行,气血不畅,经脉不利,则脏腑功能失调,使津凝血败而化为痰。瘀和痰皆属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故凡眼底病血证之瘀血日久不吸收,常伴有渗出物、组织增生、新生血管形成等。治疗时应祛瘀与化痰散结同用,酌加止血之品,标本兼治,疗效更佳。常用温胆汤和生脉散加减:陈皮、法半夏、枳实、竹茹、党参、麦冬、五味子、瓦楞子、郁金、血竭、茜草、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