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渊源

一、理论渊源

《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这是中医学关于视觉形成原理的最早论述,也是后世眼科治疗目昏、目盲的理论依据。可以认为,补、通两法均建立在这一认识基础之上。不过,补法是针对精气生化源泉的不足,通法则着眼于精气上输道路的不通。二者虽然都可达到恢复视力的目的,但其所用手段及适应证候却大相径庭。由于《黄帝内经》中对脏腑精气不足所致眼目昏盲论述较多,一般医家多以补益作为明目的主要治法,然而疗效往往不尽如人意,故开通之法得以逐渐发展起来。

早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即已有用大承气汤急下阳明燥热治疗“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的记载,不过这属于全身性热病过程中出现的目昏。晋·葛洪《肘后方》中则提出了用破血药蛴螬疗目盲的方法。唐宋时期的众多方书中,更不乏开通明目的方药。至于用开导、针刺、推拿等法治疗目昏、目盲,长期以来亦为不少眼科医家所常用。但有关理论的阐明,则应归功于金·刘完素“玄府”之说。刘氏从火热病机学说立论,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热郁于目无所见”的见解,并阐述其机理在于“热气怫郁,玄府闭塞,而致气液血脉、营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刘氏这里所说玄府是指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中的极微细孔道,为气液流通的道路。若目中玄府通利,则脏腑精气源源上注而目明,目中玄府闭塞则脏腑精气无以为用而目昏。

刘氏这一学说对后世眼科影响甚巨。如《审视瑶函》谓:“至目日昏,药之无效,良由通光脉道之瘀塞耳。”《眼科阐微》进一步指出:“通明孔窍闭塞……则诸病生焉。先用开窍之药,将道路通利,使无阻碍,虚者还其虚,灵者还其灵,一用滋补之剂即可直入肾经,助出光明。”文中所说“通光脉道”“通明孔窍”实即目中玄府,所说“开窍”即是开通玄府。有关药物甚多,不仅限于芳香开窍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