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国士治疗顽固性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经验
病毒性角膜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非化脓性角膜炎,亦称单疱病毒性角膜炎。依其病变形态的不同,分为树枝状角膜炎、地图状角膜炎、圆盘状角膜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多发的眼科疾病,也是致盲眼病之一。中医属“黑睛疾病”范畴,称之为“聚星障”。肖国士教授从医几十年,在治疗顽固性病毒性角膜炎方面有其独特的经验。
西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所致,Ⅱ型亦可致病,多系原发感染后的复发。原发感染常发生于幼儿,其病毒在三叉神经节内长期潜伏,一旦机体抵抗力下降,如感冒、肺炎等热病之后,尤其在使用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后,常可复发。
中医学一般认为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风热或风寒之邪外侵,上犯于目;二是外邪入里化热,或肝经伏火,复受风邪,风火相搏,上攻黑睛;三是过食煎炒五辛,致脾胃蕴积湿热,熏蒸黑睛;四是肝肾阴虚,或热病后阴津亏耗,虚火上炎,上窜于目,灼伤黑睛,致生翳障而发病。
对那些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顽固性病毒性角膜炎,肖教授根据其几十年的临床经验,认为主要是“寒”的问题。病初起,医者大多根据其风热、里热、湿热的不同而分别采用辛凉疏散风热、苦寒清泻里热、清热化湿之法治疗。这样长期用苦寒之品,一方面损伤脾胃阳气而使“寒邪内伏”;另一方面长期使用寒凉之品使患者机体“寒化”而成为寒体。对那些因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的,大多采用厚味滋阴之品,久用亦可损伤脾胃阳气而使“寒邪”内伏。这样,患者本来是已成为“寒化”的寒体,而继续长期使用苦寒之品,使“寒”者更寒,因而久治不愈,反复发作。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长期使用苦寒之品损伤脾胃,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气血不足,气血津液不能上注于目,目失濡养。脾胃受损,正不胜邪而使病邪久留体内,导致病毒性角膜炎久治不愈、反复发作。
故肖教授认为,在治疗顽固性病毒性角膜炎时,应适当配加一些温热之品,如麻黄、桂枝、细辛、干姜等,一方面可以中和苦寒之品的寒凉之性,另一方面可以温散体内之“寒邪”,使病毒之邪温散于外,以达驱邪之功;同时又保护了脾胃之阳气,从而使机体正气旺盛,正胜邪退,达疾病痊愈之目的。
病案:刘某,男性,42岁,干部,宁乡县人,于2001年3月就诊。左眼发红、畏光、涩痛、生翳、视力下降,反复发作2年余,在当地及省会某大医院诊治,诊断为“病毒性角膜炎(左)”,口服中成药板蓝根冲剂,静滴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病毒唑等药后,病情仍未见好转。经别人介绍,前来我院眼科求治。症见:左眼发红,角膜上有点状云翳,2%荧光素染色(+);视力:右1.0,左0.1;右眼外观及眼底均正常;左眼外观正常,左眼睑球结膜轻度充血,虹膜纹理尚清,对光反射灵敏,眼底未见明显异常;舌红苔黄腻,脉濡。诊断为“病毒性角膜炎(左)”。治疗采用清热化湿为主,佐以温化寒邪、退翳明目之法,方用三仁汤合麻黄汤加减:杏仁10g、薏苡仁20g、蔻仁10g、半夏10g、厚朴10g、麻黄6g、桂枝8g、细辛3g、白芷10g、蔓荆子15g、枸杞15g、石决明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30剂后,患者左眼发红、畏光、涩痛等症消退,角膜上云翳变薄,2%荧光素染色(-),视力:右1.0,左:0.4。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黄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