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床辨证分型
西医常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不同,将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分为干性型(或萎缩型)和湿性型(或渗出型)两型。前者临床多见,视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后者虽相对少见,但因脉络膜新生血管反复出血、渗出、组织机化结疤而严重影响中心视力。韦教授将脏腑学说和六经辨证、眼底辨证相结合,把该病概括分为以下三型:
1.肝肾不足、精亏血瘀型 此型临证可见视力下降,视物变形或变色,黄斑区色素紊乱,玻璃膜疣形成,或有水肿、渗出、出血。全身兼有头昏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多梦,心悸健忘,脉细舌暗。该型多见于湿性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初期。
肝开窍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肾为先天之本,关系到人体的生长衰老,也自然影响到眼睛的形成、发育、旺盛与衰退。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互生,相互为用,目得其养,方能视万物、察秋毫。若肝肾亏损,精不上承,目失濡养,则神光衰减而视物昏矇。在肝肾亏损中以阴精亏虚为主。韦教授治疗此型患者常用滋阴补肾汤:生地黄15g,熟地黄15g,赤芍10g,白芍10g,当归尾10g,丹参15g,黄芩10g,五味子6g,太子参10g,枸杞子15g,女贞子10g,炒知母6g,槐花10g。出血量多者,可加三七粉3~6g冲服,或生蒲黄15g、侧柏叶6g入煎。痰浊积聚而渗出广泛者,在上方基础上去当归尾、槐花,加浙贝母、夏枯草以软坚散结,加丝瓜络以活血通络。兼有烦热不安、口干咽燥,舌红脉数,证属血瘀生热、热迫血溢者,原方去熟地黄,酌加茜草、地榆、鲜白茅根等以凉血化瘀。若患者平日血压偏高,头胀头重,面红目赤,失眠健忘,证属阴虚不能制阳、肝阳浮越、迫血妄行,为本虚标实者,可在原方的基础上,选加石决明、天麻、钩藤等平肝潜阳之品。
2.脾虚气弱、气不摄血型 此型临证可见黄斑出血、渗出持久反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或/和神经上皮脱离。全身可伴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易感冒,大便溏,唇淡舌胖等。该型多见于湿性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后期。可用补中益气汤、柴胡参术汤或五苓散,选加丹参、益母草等扶正活血养血药。瘀血积久不散者,加用三棱、莪术;有机化增生或渗出聚结成团者,应加夏枯草、昆布、海藻;有视网膜色素上皮或/和神经上皮脱离者,应重用黄芪、党参以益气固脱。
韦教授根据眼科六经辨证之说,认为黄斑病变与脾胃密切相关。黄斑属足太阴脾经,王明芳教授曾提出其依据:黄斑是中心视力最敏锐的部位,黄斑能否明视万物,全赖精气之滋养;而后天之精气主要由脾化生,而且脾主黄色。《素问·金匮真言论》提出“中央黄色,入通脾胃”的理论,而黄斑又位于视网膜正中,故黄斑属足太阴脾经。韦教授认为,干性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多因脾虚运化功能失常,水湿痰浊之邪内生,故见玻璃膜疣形成。湿性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后期多因脾气虚弱,气虚无以摄血而血溢络外,则见黄斑区大量且反复出血。故该期补气摄血是大法,兼施活血化瘀、利湿消肿等法。
3.肝脾失调、痰瘀互结型 此型多见于病程日久的晚期病例,临证可见黄斑病变经久不愈,黄斑内之瘀血块新旧掺杂,不易消散吸收,并常出现渗出、瘢痕组织增生、色素堆积等。可选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中加黄芪、郁金以助益气活血、化瘀消肿;出血日久者可加鸡内金、山楂、浙贝母等以活血消滞。
肝属木,脾属土,肝木最易乘克脾土。肝脾失调则运化紊乱,清者不升或升之不及,浊者不降或反而上升,故浊者不能代谢,清者不能贮藏,表现为黄斑部渗液或渗出物长期滞留,或反复渗液,或出血吸收后遗留渗出物。而瘀和痰皆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可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眼部而引起疾患。《景岳全书》云:“津凝血败,皆化为痰。”《丹溪心法》云:“痰夹瘀血,遂成窠囊。”故治疗上应化痰活血并举。《医门法律·虚劳脉论》云:“滞血不消,新血无以养之。”《明医杂著》也提出:“用血药而无行痰、开经络、达肌表之药佐之,焉能流通经络,祛除病邪以成功也。”所以,韦教授治疗该型患者时常常在活血化瘀的同时并用化痰祛浊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