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翳明目法的应用

三、退翳明目法的应用

由于新翳与宿翳的病因病机不同,二者在治疗用药上有一定差异,因此翳的治疗应首辨新翳和宿翳。对新翳而言,“翳”是邪气客于黑睛、结聚不散所致,“翳”意味着邪气存留于黑睛,因此祛邪即所以退翳,翳去目自明。但退翳明目既不是一味祛风清热泻火,也非单纯应用诸如菊花、蝉蜕、密蒙花、青葙子之类所谓具有退翳作用的方药治疗,而应针对不同病因病机,辨证施治。

1.发散祛邪,退翳明目 客邪外袭,黑睛生翳有风热、风寒之不同,因此退翳明目法在具体应用上就有祛风散寒和疏风清热退翳的差异。基于黑睛的生理病理特点,临床以风热多见,因此治疗上应强调疏风清热。然风为百病之长,当邪自外来,风邪必为“翳”的首要相关因素。无论风寒抑或风热,均以风为先导,且风性轻扬,性趋升散,治疗应因势利导,使之升散而解,因此祛风散邪成为退翳明目法最主要的体现。《景岳全书》说:“风木阳邪,因风而生热者,风去火自息,此乃宣散之风。”又说:“因风生热者,以风寒外闭郁于中,此外感阳分之火,风为本而火为标也,可见外感之火当先散风,风散而火自息,宜升散而不宜清降。”在祛风药的选择上,辛平和辛温之类更具祛风散邪的功效,邪祛翳自退,此乃祛风退翳的机理所在。据此,我们认为祛风退翳不应通篇辛凉清散,若同时选用诸如荆芥、防风、羌活之类具有辛温发散效用的药物配伍应用,常能获取更加满意的疗效,临床实践也充分证明这一点。《原机启微》运用羌活胜风汤治疗风热外感眼病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风客黑睛,病位表浅,易随辛散而解,风除则热(寒)无以为附,邪去翳自退。至于火热之证,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配伍发散之剂,避免寒凉所致的气血凝滞。正如《眼科秘诀》所说:“多用寒凉清火之药,将经络凝结,气血不得升降,非发散之剂,云翳不能开。”临床只要辨证准确,配伍得当,不仅退翳迅速,且绝无辛温助火之弊。

2.升提阳气,窍通目明 目为清窍,黑睛与外界直接相通,外受自然界之清阳,内纳五脏六腑之清气,而脾胃之气尤为重要,只有清气上升,得其温养,才能视物精明。《原机启微》说:“以其清阳上升,余邪上走空窍,宜群队升发之剂。”临床治疗黑睛疾病常配伍辛温祛风之剂,该类药物不仅祛风散邪而退翳,又能升发阳气。《证治准绳》的柴胡复生汤即以藁本、蔓荆子、羌活“以群队升发”,治疗“生意下降不能上升”;决明益阴丸以羌活、独活升阳气为君药,治疗黑睛生翳、畏日恶火、沙涩难开、眵泪俱多。

事实上,大部分辛温祛风药物都具有升阳的作用,这是由其性味所决定的,如防风、荆芥、羌活、白芷、细辛、藁本和麻黄等在古代本草中都有记载。《原机启微》曰:“以防风升发生意,主疗风升阳为主。”“羌活、麻黄、川芎升发阳气,祛风邪。”《嵩崖尊生全书》谓:“沉与陷翳皆用炘发之物,使邪翳浮,炘发用升麻、细辛。”可见,辛温祛风类药物的祛风升阳作用对消除黑睛翳障具有重要作用。

3.顾护胃气,忌寒凉过度 黑睛生翳多由风热、火热所致,尤其当邪自内生,清热泻火是退翳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此类药物性多苦降寒凉,易伤阳气,阳气受损则“生意不能上升”,不仅苦寒伤胃,更使阳气不升,气血凝滞,邪滞留不散,翳障难消。因此寒凉退翳应中病即止,避免用药过度。《仁斋直指方》说:“与之凉药过多,又且涤之以水,不反掌而冰凝。”角膜是一种特殊组织,作为屈光间质之一,其质地透明是正常视觉活动的前提。因此,角膜病的治疗,目的在于祛邪以明目,祛邪而无留弊之患,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退翳明目。

4.宿翳的治疗 宿翳为新翳后期遗留的瘢痕组织,多属正气不足、气滞血瘀或痰浊凝聚,治疗多采用退翳与扶助正气、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相结合的方法,同样强调辨证治疗。因宿翳得温则散、得寒则凝,因此,临床也应兼顾辛温发散和鼓舞胃气的用药原则。正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所说:“邪气已定,谓之冰翳而况;邪气牢而深者,谓之限翳,当以炘发之物,使其邪气再动,翳膜乃浮,辅之退翳之药,则能自去也。”临床可仿《银海精微》之拨云退翳散之意辨证用药。因此,退翳明目可看作是一种治疗法则,具体应用时必须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疾病的不同阶段辨证用药,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病案:患者女,13岁。因反复发作右眼黑睛混浊、视物不清1年,加重2周,于2002年12月29日就诊。患儿平素易感冒,眼病每因此而加重,曾应用激素类滴眼液等治疗,效果不佳。眼科检查见:右眼视力0.4,结膜无充血,角膜中央瞳孔区稍下方见5mm×5mm盘状灰白混浊,边界不清,表面见点片状荧光素着色,裂隙灯下见病灶显著水肿增厚。左眼视力1.0,其他检查未见异常。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和缓。诊断:右眼盘状角膜炎。因患眼不红不痛,平素易于感冒,反复发作,结合舌苔、脉象,辨证为气虚受风,治则为益气升阳、祛风退翳,方药如下:党参15g,白术10g,柴胡10g,川芎9g,当归10g,黄芪12g,羌活10g,防风10g,蝉蜕10g,谷精草10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2周后复诊,病情显著好转,右眼视力0.8,角膜混浊缩小、变薄,仅残留1mm×5mm中央较高密度病灶。更方如下:谷精草12g,石菖蒲15g,防风10g,川芎9g,茯苓10g,半夏9g,僵蚕10g,蝉蜕10g,炒谷芽10g,炒麦芽10g,葛根15g,羌活6g,甘草6g,日1剂。3周后复诊,右眼视力1.0,角膜仅残留淡淡云翳,随访1年无复发,也未再感冒。

:本例患眼不红不痛,每因感冒而复发,虽诊断为“角膜炎”,但证属气虚清阳不升,虚邪外客为病,故以益气升阳、祛风退翳法处方用药,能够取得满意效果,说明退翳明目在具体应用上辨证用药的重要性。

(郭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