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142例(148只眼),其中21例(27只眼)为住院病例,其余为门诊病例;男性67例,女性75例;年龄32~75岁;所有病例均为第一次手术,为鼻侧发病,其胬头部已侵入角膜缘内2mm以上者。
2.手术方法 常规消毒,表麻,置开睑器;用2%利多卡因在翼状胬肉体部作球结膜下浸润麻醉,从翼状胬肉颈部开始剪开球结膜,并扩大到变性的筋膜囊两侧缘外各0.5mm,用钝头剪潜行分离,边分离边剪开距变性的筋膜囊两侧缘外各0.5mm的菲薄球结膜,直至距角膜缘5.5~6.0mm处;再用2%利多卡因在变性的筋膜囊与膜间作浸润麻醉,行变性的筋膜囊与巩膜分离,剪断颈部及剪除距离颈部5.5~6.0mm变性的筋膜囊;作胬肉头颈部清除,实际是角膜(包括上皮层、前弹力层及浅层的实质层)板层切除;用斜视钩或玻璃棒烙暴露巩膜面血管及出血点,刀刃刮洁净巩膜面,再次烙角巩膜缘以及与此相距5mm处的巩膜面两排;在距离角巩膜缘5.5mm处作菲薄球结膜与巩膜板层缝合3~6针,剪除距离缝合处1.0~1.5mm处球结膜,其残留的球结膜两端与健康球结膜两侧缘各缝一针,术毕涂四环素可的松眼药膏加包,每天换药加滴氯霉素泼尼松滴眼液,3天后改为半包(胶布只贴纱布垫的上缘),令患者每天点8~10次氯霉素泼尼松滴眼液,一直延续到30天。10~12天拆线(结膜间缝线可5天拆线,或不拆,时间一长会自行脱落)。
3.术后观察 术后有轻度异物感、畏光、流泪等症状,拆线后症状减轻,20~30天暴露巩膜面,被菲薄球结膜蔽盖长合,变性的筋膜囊被球结膜与巩膜缝合处筑成的堤障隔断,断端变性的筋膜囊呈萎缩现象。术后第2天角膜板层切除面变为水肿、混浊,半个月后逐渐变为稍凹半透明。
4.疗效 经术后6个月到6年的随访142例(148只眼),角膜面稍凹而透明,菲薄的球结膜与巩膜面紧贴、长合、不充血,距离角巩膜缘5.5mm处球结膜与巩膜粘连呈堤障,变性的筋膜囊被阻断、萎缩、不充血,但仍稍隆起。治愈率达90.4%,复发率为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