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证用药
1.五轮辨证 五轮辨证是中医眼科独特的辨证方法,起源于《黄帝内经》,《审视瑶函》将其完善并形成固定的辨证体系。韦老师认为,五轮配五脏,轮是标,脏是本,从五轮可以推断出脏腑的病变及脏气的盛衰,再确定治则方药,在治疗外障眼病时尤是如此。外障眼病有直观体征,患者自觉症状明显,结合轮脏相关的辨证立法,有助于疾病的病位判断、病机分析及遣方用药,故常用到五轮辨证。如五轮中,黑睛角膜属风轮,脏腑对应肝胆。治疗浅层点状角膜炎,老师辨证属肝郁血虚,日久化火,侵犯黑睛生翳,用丹栀逍遥散疏肝清热;对于角膜溃疡属肝胆火炽者,用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邪实体壮者可加大黄、芦荟釜底抽薪,引热邪从下而走。老师认为,虽然五轮学说是中医眼科的特色诊疗,但临床实践时还应结合其他辨证方法灵活应用,切不可拘泥、生搬硬套。
2.气血辨证 韦老师在治疗内障眼病方面尤其重视调和气血。内障眼病往往病势重、病程长,一则病久耗伤正气,使目睛失于荣养、神光不明;二则病久不愈,情志郁结,可导致气机不畅;三则内障眼病常见出血或缺血等病理改变,必须尽早祛瘀生新、复脉回荣。故应加强气血综合调理,使气行血畅、气血得而互生。如外伤性视神经病变,老师主张根据其“瘀、虚、郁”的证候特点,在疾病不同阶段,分别辨证为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亏证,相应以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和八珍汤治疗。证属气虚血瘀的外伤性视神经萎缩,病程长、病情顽固者,常用自拟经验方重明益损汤(黄芪、当归、川芎、赤芍、地龙、红花、桃仁、太子参、丹参、女贞子、枸杞子),方中黄芪为君药,用量可达60~120g,补气扶正以助活血,活血祛瘀而不伤正。当病程日久,久则多郁,则注意加用理气药如枳壳、柴胡、郁金等,再在此基础上加用芳香开窍的石菖蒲、冰片及清轻上扬的菊花、密蒙花等,开畅玄府,使之通利。
在治疗以脏腑亏虚为主的各种眼病时,遣方用药十分注重调理气机,常在方中佐以陈皮、桔梗、枳壳等药物,防止补药滋腻而难以取效。同时,老师认为气机重在调和,调理气机并非单纯理气,而是升降结合、升清降浊,常以柴胡、葛根助药力上达病所,同时佐以牛膝、川断引药下行,防止升散太过,一升一降,气机调和。
在治疗眼底出血类疾病时,如络损暴盲,强调审证求因,并将治疗分为3期:早期新鲜出血,应凉血止血,可用生蒲黄汤;中期出血已静止,治以活血化瘀止血,用桃红四物汤;晚期斑块形成,以软坚散结为主,配合活血化瘀,可用夏枯草、连翘、生牡蛎、浙贝母及海藻、昆布等。其中可根据辨证酌加行气补气之品,气助血行,加强化瘀散结功效。
3.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与五轮辨证、气血辨证密不可分。韦老师认为,目病虽疾在一隅,然全身五脏六腑皆与之相关,尤其五脏与眼俱为一体而辨治之法互通。一则目为肝窍,又为肝经所系;二则肾、脾胃为先、后天之本,禀赋所主而为气血生化之源;三则心为血脉神气之主,而肺为清气呼吸之源,皆不可不察。在治疗先天性视神经疾病、高度近视、视网膜色素变性时,辨证属先天肝肾亏虚、精不养目者,以及老年性黄斑变性而视力渐降,辨证属肝肾精亏、目失所养者,用四物五子汤(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菟丝子、枸杞子、五味子、覆盆子、车前子)、加减驻景丸(枸杞子、五味子、车前子、楮实子、川椒、熟地黄、当归、菟丝子)及地黄汤类(明目地黄汤、杞菊地黄汤、六味地黄汤等)补益肝肾、益精明目。治疗年老脾虚气弱、清窍失养所致视物昏花、头昏耳鸣等症,可用益气聪明汤(黄芪、党参、炙甘草、葛根、升麻、蔓荆子、白芍、黄柏)健脾益气、升阳举陷。对于儿童急性热病所致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皮质盲等,临床辨证多属血虚肝郁型,治以疏肝解郁的逍遥散验方(当归、白术、甘草、柴胡、茯苓、牡丹皮、栀子、菊花、白芍、枸杞子、石菖蒲)、柴胡参术汤(柴胡、党参、白术、青皮、甘草、熟地黄、白芍、川芎、当归)等。
4.内障眼病的辨证 对于内障眼病,古代医家从外观上无法辨别,而应用西医学检查仪器可对眼底病直观望诊,结合脏腑辨证,多能取效。从眼底辨证角度,老师认为眼底黄斑区属中焦脾土,当从脾胃论治。例如,老年性黄斑变性黄斑区有渗出水肿者,多属痰湿之邪,当调理脾胃,用二陈汤加夏枯草、连翘、生牡蛎、浙贝母、海藻等健脾化痰、利水消肿,结合夏枯草胶囊辅助稳定疗效;又因老年精亏,治疗必须加用补益肝肾中药,方能取效并缓解病情进展。又如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虽不同,但根据症状,也可以二陈汤加生薏苡仁、枳实、焦三仙健脾利水、理气燥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