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脉理论对治疗眼底血管性疾病的指导作用

三、络脉理论对治疗眼底血管性疾病的指导作用

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多属于络脉范畴的病变。根据络脉的结构特点,支横别出,逐渐细分,络体细窄,呈网状分布,且其气血的运行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气血流缓,敷布的面广、弥散。若有病变时,其病理特点为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故为眼科难治之病。眼科络病的治疗原则与络脉理论提出的治疗原则一样,要以“通”为主。

1.辛味通络 叶天士提出“络以辛为泄”“攻坚垒,佐以辛香,是络病大旨”。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言:“用苦辛和芳香,以通络脉。”因辛味药辛香走窜,能散能行,行气通络。《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之也。”

(1)辛温通络:多用于眼中络气郁滞、寒凝脉络者,如桂枝、细辛、薤白。细辛的用量一般为1~3g,如张山雷《本草正义》云:“细辛味辛性温,内之宣经络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通肌肤。”

(2)辛润通络:多用于眼中络气郁滞而渐致络瘀者,如用当归尾、桃仁、蜣螂、土鳖虫、虻虫以活血通络。气郁化火者可加用清解郁热之药物,如栀子、黄芩;化火伤阴者治以养阴清热,如麦冬、天冬、地黄等。

(3)辛香开窍:多用于眼中络脉阻滞,尤其用于动脉的阻塞,常用麝香、冰片。麝香服用量一般每剂0.03g。《医学入门》曰:“麝香,通关透窍,上达肌肤,内入骨髓,与龙脑相同,而香窜又过之。”《本草纲目》曰:“麝香走窜,能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若诸风、诸气、诸血、诸痛,经络壅闭,孔窍不利者,安得不用,为引导以开之通之耶。”

(4)辛窜通络:多用于络脉阻滞而肢体麻木、眼睑下垂(重症肌无力、眼肌麻痹)等病变,如马钱子、麻黄、旋覆花等。

2.化瘀通络 多用于络脉瘀阻。因络病具有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久瘀入络的发病特点,以及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易滞的病机特点,如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等。依据络脉瘀阻轻重之不同分为:

(1)养血和血通络:多用于血虚、血滞络脉瘀阻者,如血不养筋而肢体麻木,用药如鸡血藤、当归等。

(2)辛润活血通络:多用于络脉瘀阻较轻者,如桃红四物汤。

(3)搜剔化瘀通络:多用于久病、久痛、久瘀入络,凝痰败瘀混处络中之络脉瘀阻重者,用药如水蛭、土鳖虫、虻虫、蜣螂等,以化瘀通络。

(4)搜风通络:用药如全蝎、蜈蚣、蝉蜕、露蜂房、乌梢蛇、白花蛇等。

清代吴鞠通说:“以食血之虫,飞者走络中气血,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在眼科难得用这些峻猛攻坚的破瘀之品。临床中用水蛭、地龙较多,搜风通络的全蝎、蜈蚣、蝉蜕、乌梢蛇用于风中经络之病变。

3.散结通络 多用于瘀血与痰浊凝聚成形,留而成积的病变。如《难经》记载的五脏之积即是脏腑络脉瘀滞而积聚形成的病变。在眼病中,多用于渗出、增生之病理改变,如鳖甲、穿山甲、莪术、山楂核、橘核。

4.祛痰通络 多用于痰湿为主的络脉瘀阻,或痰湿浊脂阻滞脉络的病变,如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眼肌麻痹等。分为祛风痰通络药如白附子、皂荚,祛湿痰通络药如天南星、白芥子,祛热痰通络药如天竺黄、鲜竹沥、丝瓜络。

5.散风通络 多用于眼底血管性疾病久病不愈而邪气入络者,如雷公藤、忍冬藤、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天仙藤等。但在眼科临床应用相对较少。

6.络虚通补,荣养络脉 络脉为气血汇聚之处,络病日久,营卫失常,气血阴阳不足,气虚不能充养,阳虚络失温运,血虚不能滋养,阴虚络道涩滞,络脉失于荣养,阳气精血不能温煦渗灌脏腑组织,如络病后期常出现视功能恢复较差等。补络中气虚主用人参大补真元之气;补络中阳虚常用温扶元阳之鹿茸;补络中血虚常用血肉有情之阿胶;补络中阴虚常用麦冬。精血同源,叶天士常用猪脊髓、牛胫骨髓以脏补脏。血肉有情之品善滋填真精,即叶天士提出的“络虚通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说:“大凡络虚,通补最宜。”其药物有人参、鹿茸、阿胶、麦冬、紫河车等,临床可根据辨证选用相应药物进行治疗。

(汪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