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医诊断学》简介
《实用中医诊断学》这本书是由.李灿东主编创作的,《实用中医诊断学》共有1,299章节
1
《实用中医诊断学》编委会
主 编 李灿东 副主编 陆小左 陈家旭 王忆勤 李 峰 林雪娟 编 委 (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成华 马维骐 王 洋 王少贤 王学岭 王香婷 王...
2
前言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诊法、诊病、辨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也是临床各个学科的基础。 中医诊断...
3
目录
《实用中医诊断学》编委会 前言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一)商周时期 (二)秦汉时期 (三)晋唐时期 (四)宋金元时期 (五)明清时期 (六)近现代时...
4
绪论
诊,即诊察了解;断,指分析判断。“诊断”就是通过对患者的询问、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进而对患者的健康状态和病变本质进行辨识,并做出概括性判断。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
5
一、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
6
(一)商周时期
我国现存的文字史料中,有关疾病记载的最早者当推殷商的甲骨文,它大体上反映了我国三千余年前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水平。 殷人对疾病病因的认识尚很肤浅,主要认为疾病是上...
7
(二)秦汉时期
中医诊断疾病的理论与方法的形成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早在《周礼·天官·疾医》便有“以五气、五声、五色眡其死生”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医家扁鹊,即可通过“切脉、望色...
8
(三)晋唐时期
晋唐时期涌现出许多对诊断进行专门研究的医家,产生了许多颇有见地的学术著作,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诊断的发展。西晋王叔和所著的《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分述三部九候...
9
(四)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中医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专攻诊断者颇多。中医诊断在望诊、脉诊、儿科疾病诊断和病因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病...
10
(五)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脉诊与舌诊的发展尤为突出,同时诊病的原理和辨证的方法也有了进一步的阐发。 明代张介宾所著的《景岳全书》,内容丰富,论述精辟,尤其是其中的“脉神章”“十...
11
(六)近现代时期
近现代编撰出版的很多中医诊断学专著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曹炳章的《彩图辨舌指南》、陈泽霖的《舌诊研究》、赵金铎的《中医证候辨别诊断学》、朱文锋的《中医诊断与鉴别诊...
12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诊病、辨证和病历书写等内容。...
13
(一)诊法
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四肢、二阴、...
14
(二)诊病
诊病,亦称辨病,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得出病名的思维过程。 疾病,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衡,与自然...
15
(三)辨证
“证”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在中医学的历史上及现代文献中,对于“证”的概念和使用不太统一:有以症状为证者,如“痛证”“厥证”;或称病为证者,如“痹证”“淋证”...
16
(四)病历
病历,又称病案,古称诊籍。是对患者的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的翔实记录。 病历也曾被称为医案。医案,是中医记录、解析个案诊疗全过程的叙议结合的传统临证文本。...
17
三、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古代哲学文化基础、丰富的医药知识积累、深入的人体现象观察等。...
18
(一)古代哲学文化基础
古代哲学文化基础主要是儒释道与诸子百家。儒家思想主要是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包括关于“仁”的学说,相信天命、怀疑鬼神,崇尚中庸的方法论。孟子对儒家的发展体现...
19
(二)丰富的医药知识积累
从原始社会医药的起源到战国时期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丰富的医药知识积累为中医诊断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西周时期,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已经比较深刻,...
20
(三)深入的人体现象观察
古人应用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对人体生命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如《灵枢·经水》说:“其死可解剖而视之。”通过解剖,一方面了解了某些脏器的形态,另一方面也认识了它...
21
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中医学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象思维为特征,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采用直观比较的方法从总体上看待自然界和人...
22
(一)司外揣内
外,指因疾病而表现出的“症”,包括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由于“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故《灵枢·论疾诊尺》说:“从外知内”。就是说通过诊察其外部...
23
(二)见微知著
微,指微小的、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的、微小的变化,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局部的细微变化常可反映出整体的状况...
24
(三)以常衡变
常,指健康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辨别、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色脉变,揆度...
25
(四)因发知受
发,指人在疾病中出现的证候表现;受,指感受的邪气和机体的反应状态。因发知受,是根据机体在疾病中所反应的证候特征,确定是寒是热,是风是湿,这种寒、热或风、湿,不是...
26
五、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中医学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内外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这种统一不仅存在于机体自身结构与功能方面,而且存在于对自然界与社会的适应调节能力方面。因此,中医诊断在诊察局...
27
(一)整体审察
整体、联系的观点,是中医诊断时强调整体审察的认识论基础。由于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的脏腑与体表的形体官窍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人体又受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8
(二)四诊合参
“四诊合参”,是指四诊并重,诸法参用,综合考虑所收集的病情资料,有利于得出准确的诊断。 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临床表现可体现于多方面且千变万化,而望、闻、问、...
29
(三)病证结合
在中医学中,“病”与“证”是密切相关的不同概念。 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发展变化规律所做的概括,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做的结论。病注重贯穿于整个疾...
30
(四)动静统一
由于疾病是发展变化的,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人体正气不断地与邪气进行抗争,以期恢复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症状的有无、轻重的变化往往提示着病情的轻重、缓急与...